东北抗日义勇军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對1931年中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地区平民,警察和东北军部分官兵组成的义勇军、救国军、自卫队等抗日武装的统称。东北义勇军由九一八事变開始,东北沦陷初期以旧军队为基础的自发抗日武装力量,人数曾多达50万人,但受到日军的强力进攻下,缺乏统一领导而又成分复杂的义勇军,于1933年即大部陷于瓦解,一部退入关内,少数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东北抗联”的前身[1],继续坚持斗争,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义勇军

存在時期1931年—1945年(14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滿洲國
效忠於 中华民国
種類义勇军
功能抗日救国
規模50万最高时
進行曲义勇军进行曲

东北抗日义勇军各部來源包括但不限于:

  •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率先率领部分警察部队抗击日军,后往辽西地区将民团和地方保安部队组成遼寧抗日義勇軍。
  • 1931年10月初,曾任凤城县警察署署长的邓铁梅在该县建立东北民众自卫军。
  • 1931年11月,北平东北社会名流组织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将辽宁各地及热东、蒙边地区的义勇军统一改称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
  • 1932年1月31日李杜等在哈尔滨成立吉林自卫军。
  • 1932年2月,东北军营长王德林建立中国国民救国军。
  • 1932年11月,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撤至海伦地区後吸收各抗日武装组成义勇军约5万人。

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各部发展到约50万人。在辽宁南部、吉林东部和黑龙江嫩江地区进行游击战争。1933年起國民政府支持東北義勇軍,成立東北協會(1933-1948年),負責人裴毓貞,並先後將學生送往黃埔軍校,如宋長志王多年(金防司令)等,到下半年時只遺留少部分,並成为后来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 1934年3月,东北义勇军大部队溃散后,根据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的指示,赵尚志召集"爱民"、"青林"、"北来"、"七省"、"友好"等十多个反日义勇军首领开会。会上,珠河游击队提出,在不投降、不卖国、反日到底,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一切财产和土地充作战费,保护群众利益、武装群众共同反日抗战、允许群众性反日组织的自由等条件下,义勇军与各抗日队伍共同抗日。会上共同决定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一致推举赵尚志为总司令。

有很大一部分经苏联进入新疆。东北抗日义勇军进疆后,分别奉命进驻迪化伊犁,进疆部队总人数共为二万四千八百九十四人[2]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後,國民政府9月派熊式輝進駐東北任东北行营主任。

參考文獻

  1. 李琴芳. . 中国档案资讯网. 中国档案报. 2016-01-25 [2018-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6).
  2. 谷梦麟、陈方伯. . 中國: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9787228040162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