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形宏觀區域

中國地形宏觀區域、又譯中國宏觀區域宏觀區域理論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施堅雅提出的分析模式及理論(因此又稱施堅雅模式),依主要大河流的排水盆地及其他會影響旅行的地理因素,將中國本部漢地劃成九大區, 並主張這九大區域在環境、經濟資源、文化及相互依賴及偶時獨立的眾面向來說,有相當不同的特性。 [1] 這在其主要論文「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在解釋城市地位升降的原因、区域发展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中對相關研究有關鍵影響。[2][3][4][5][6][7]該理論及分析方式又稱為「施坚雅模式」。[8][9]

19世紀中國

施堅雅及其學派主張在中國現代化之前,中國的交通體系主要是受限於地形宏觀區域的限制,因此地形宏觀區域同時也相當於19世紀的社會經濟宏觀區域。這些區域包括[10]

  • 10 中國东北区 Northeast China
  • 20 中國华北区 North China
  • 30 中國西北区 Northwest China
    • - 流域分区
    • 黄河上游分区
    • 河西甘肃走廊分区
  • 40 长江上游区
  • 50 长江中游区
  • 60 长江下游区
  • 70 东南沿海区 (約包括 福建, 廣東東部, 浙江南部, 及台灣)
    • 瓯灵流域分区
    • 闽江流域分区
    • 漳泉分区
    • 韩江流域分区
    • 台灣分区
  • 80 岭南区,[11]
  • 90 云贵区;

新疆, 西藏, 青海內蒙古的大部份都未納入施堅雅的分類.

20世紀中國

施堅雅認為20世紀中國的九個社會經濟宏觀區域的核心沒變,只在範圍上和19世紀的有些許差異.[10]

參見

引用書目

  1. Joseph Needham, Francesca Bray, Hsing-Tsung Huang, Christian Daniels, Nicholas K. Menzies (1984)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ISBN 0-521-63262-5
  2. George William Skinner; 陈桥驿. . 中华书局. 2000 [8 January 2013].
  3. Linda Cooke Johnson.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 January 2013]. ISBN 978-7-208-05589-6.
  4. They were described in Skinner's landmark essays in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77), G.W. Skinner (ed.) (1977)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 . 中国文化硏究所. 1998 [8 January 2013].
  6. 赵毅.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8 January 2013]. ISBN 978-7-206-05439-6.
  7. . 世界历史杂志社. 1992 [8 January 2013].
  8. 任放, 2004,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9. 刘招成 , 2003, 施坚雅模式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論文
  10. "A note regarding the Physi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Macroregions of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G. William Skinner, Mark Henderson, and Zumou Yue
  11. Robert Marks (1997) "Tigers, Rice, Silk, and Sil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9177-5

外部連結

中國地形宏觀區域的相關地圖及資料有相關的GIS Shapefile 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可在哈佛中國歷史GIS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取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