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論
假設
克里斯塔勒假設:
- 均質平面()
- 在一塊平地上,各中地間距離相等,不同中地售賣不同等級的商品。
- 而土地上的肥沃度、資源、起伏一致,而且人口分布均勻,所以相應的收入分布、對貨物需求、消費方式均一致。
- 交通的運輸條件一致,例如運輸工具與運費都一樣。
- 理性人
等級體系分布模式
根據各項假設,克里斯塔勒推論出中地分布呈六角形,分布均等,使通勤各中地更方便。而中地可被分成七個等級,按商品等級排名。販售高等級商品的中地,服務範圍較大。
在這種格局下,克里斯塔勒以K作單位,來表示一個中地能服務的地理範圍:
K=3:市場原則
- 這原則指出倘銷售等級較高的商品,中地服務範圍較廣,範圍可達3個較小中地的距離。
K=4:交通原則
- 銷售商品等級較高的中地,交通比只賣低等級商品的中地方便,因此這種中地可覆蓋4個較小中地的距離。
K=7:行政部門原則
- 一個設有行政部門的中地,重要性往往會較高,故覆蓋範圍也高很多,一般可覆蓋7個較小中地的距離。
評估
中心地理論主要排除了其他因素影響,包括氣候、地形、歷史發展和消費者個人因素等。如某地居民消費能力低,通常該地只能販賣低等級商品,反之亦然。一般店主開店時,都會考慮這一點。
同時中心地理論也不考慮其他可能因素:
- 土地利用:工業區人口消費能力通常較低。
- 易達性低:這也會影響消費人群規模。
- 市場競爭:市場競爭會縮小消費人群的數目。
- 技術改進:交通進步會加強地區聯繫。
批評
中心地理論限制了許多可能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聚落發展。如工業區、農業區都不在考慮之列。而六角形分布的假設,現實世界中也不會出現。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