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協奏曲 (巴托克)

巴托克中提琴協奏曲,作品號Sz. 120(或BB 128),乃是受中提琴演奏家威廉·普里姆罗斯委託而作,屬於作曲家生涯末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背景

普里姆罗斯深受巴托克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的錄音(由耶胡迪·梅纽因演奏)感動,於1944年冬季同他表達委託創作的意願[1][2]:29。起初,巴托克因自己對中提琴的性能不夠了解,而欲推辭,後來則折服於普氏的演奏下,進而應允寫作。

兩人對創作期程有非常具體的規劃,首先便約定將在1945年10月完成[2]:30。巴托克當時居於紐約薩拉奈克湖,9月時,他完成了作品的草稿版本。「你的中提琴協奏曲已經大致完成草稿,只需要去完成製譜的工作。」(9月8日致普氏信[2]:31)不過,根據後來對信件、曲譜草稿的研究,巴托克事實上落後於他所規劃的進度,遺稿中可發現多處的塗改,且當中有部分並非出自本人之手。管弦樂配器亦未完成,僅在鋼琴伴奏譜當中留有部分的註記[2]:31

巴托克在創作期間持續與白血病對抗,但他的症狀已十分嚴重,並不幸於1945年9月26日逝世。作品由他的學生,亦是中提琴演奏家的瑟爾利·堤珀接手完成[3][2]:31

首演

1945年12月2日,普里姆罗斯(中提琴),多拉蒂·安塔尔指揮明尼阿波里斯交響樂團[4]

出版

  • 瑟爾利·堤珀版本,1950年,博浩出版社
  • 巴托克·彼得(Bartók Péter)版本,1955年[註 1]
  • Csaba Erdelyi版本,1992年
  • 大提琴改編版本(瑟爾利·堤珀)[註 2][5]

分析

說明

本曲共三樂章,採不間斷演奏,通常的演奏時間約廿五分。

第1樂章

奏鳴曲式。

第2樂章

三段體。

第3樂章

輪旋曲式。

錄音

註釋

  1. 此版本由巴托克之子彼得與中提琴家保羅·紐鮑爾共同編輯。
  2. 此版本曾由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亚诺什錄製。

參考資料

參照
  1. Peter, Bartók, "The Principal Theme of Béla Bartók’s Viola Concerto," Studia Musicolog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T. 35 (1993-1994): 47.
  2. 曹立東.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年4月 [2021-02-12].
  3. Béla Bartók, Viola Concerto, ed. by Tibor Serly (England: Boosey & Hawkes, 1949), 1.
  4. Tibor Serly. . The New York Times. 1949-12-11 [2021-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5. Musicweb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