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英語:,簡稱「青中」)是一所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辦的中學。它的原址位於香港島上環,後於2000年9月遷往天水圍新市鎮,並於2008年轉為直資英文中學。2018年該校成為全港首間Google認可的Google Reference School(谷歌模範學校),致力提升教學效能。

歷史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前身為於1908年成立的青年會漢文學校,校址設於德輔道中26號4樓。1913年,學校由德輔道中遷至必列者士街,賃公理堂樓下為校舍。到了1919年,才又輾轉遷回上環必列者士街,並易名為青年會日校。不過,多年來亦只是一所小學

直至1961年,香港青年會擴建「香港青年會小學」原有校舍,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正式成立,由何世明牧師任校長。1966年,校舍擴建,主要建築物尚在動工之中,於是全校各班搬往對面的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上課。當時禮堂用圍板間開幾個空間作課室,左右兩邊的空房則作為校長及副校長室,地窖的室內運動場也間開四個課室。半年後,新校舍啟用,學生搬回新校舍上課。其時學校底層是車房,當時駕私家車車出入的教職員有辛兆勤老師(任教英文,次任校長)、林廷輝老師(任教數學及音樂)及何世明校長。

上環必列者士街校舍雖細小,但是有24班,又有專科教室和實驗室,早會則需借用對面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大禮堂,體育課則借用對面的室內運動場,是一間全能學校。老師與學生之間關係密切,老師之間亦相處融洽。在王曦老師的帶領下,該校銀樂隊一直是學界比賽的冠軍。

學校天台設有祈禱室,作為上課前後的基督新教徒團契崇拜,1980年代設有冷氣,是全校繼教員室外的一處設有冷氣的課室。祈禱室擺設莊嚴肅穆,排椅的背下裝有跪枕。

當年的青年會中學是全港首批開辦電腦科的中學,所用的電腦是Atari

在1960至1980年代,青年會中學在校際音樂節中,歷屆獲獎無數,更長期壟斷了牧童笛的獎項。1960-70年代時,青中的音樂團體有初級牧童笛隊,高級牧童笛隊、詩班、中樂團、結他班、銀樂隊。1980年代時,除中樂團外,保留了其他音樂團隊。

為提高學生的英語水準,何世明牧師規定任教英文科的老師必須是香港大學畢業生,而任教中文科的老師則多是當代名儒。後何校長退休,由辛兆勤接任校長之職。1987年,辛校長榮休,由陳祖澤接任。2000年,學校原訂遷至天水圍新市鎮天悅邨6期,但由於同一期的工程延誤一年而未能使用新校舍,而借用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上課。上環校舍則繼續運作,直至所有學生完成課程,畢業離校。到了2001年,天悅邨新校舍才正式啟用。

圖片

社別

青中的社旗

青中的社別頗具特色。原本依學生之入學年份分社別,遷至天水圍後則把學生再分成五社。

舊制依入學年份分社,依次為:63年「仁」社、64年「匡」社、65年「元」社、66年「燄」社、67年「群」社、68年「忠」社、69年「敬」社、70年「誠」社、71年「謙」社、72年「光」社、73年「奮」社、74年「銳」社、75年「正」社、76年「基」社、77年「恆」社、78年「毅」社、79年「剛」社、80年「斌」社、81年「強」社、82年「勵」社、83年「真」社、84年「理」社、85年「輝」社、86年「煌」社、87年「建」社、88年「立」社、89年「青」社及90年「中」社,二十八個社為一循環。

新制下的五社為:「仁」、「義」、「智」、「勇」及「絜」,乃玉之五德。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潤澤以溫為仁、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為義、其聲舒揚,專以遠聞為智、不撓而折為勇、銳廉而不忮為絜。比喻學生為珍貴的玉,經過學校的琢磨,能耀五德,行己有方,服務人群。

儘管新入學的學生會被編成五社,他們仍會依其入學年份被分作同一社別,加入校友會,秉承多年傳統。

設施

為了讓學生更方便地利用互聯網獲取全球資訊與知識,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通過最先進的技術支援來建立完善的網路體系,無線寬頻全面覆蓋校園。學校每一間課室配備電腦、投影機以及高清電視機。除了常規課室,在7層高的教學樓裡,同時,青中設有專用課室,例如戲劇中心、中國文化中心、視覺藝術室、電腦音樂室、音樂室、錄音室、科學中心、家政室、現代化健身室、會議廳以及可容納過千人的禮堂。完善設施,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

著名校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