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院

乐道院Courtyard of the Happy Way)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北长老会差会牧师狄乐播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传教基地,位于山东省潍县县城东南5里。乐道院集教堂、医院、学校、公园为一体,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今天这里是潍坊市广文中学潍坊市人民医院。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这里还曾是日军关押大批英美侨民的著名的潍县集中营(Weihsien Internment Camp)。乐道院里一些欧洲风格的建筑依旧保存完好。2013年,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列入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奎文区广文街道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 大清帝国 1881年—1919年
中华民国 1919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编号4-321-3-057
登录2013年10月10日

历史

创建背景

鸦片战争肇始,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封建专制的大清帝国国门大开,西方国家取得了在华自由传教的权利。由此西方教会和文化势力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渗透。

潍县集中营

早期历史

1881年,美北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和狄珍珠夫妇来到潍县,在东关虞河东岸兴建教会建筑群乐道院,包括教堂、学堂、诊所3部分。 到1900年6月25日被义和团焚毁前,已经有楼房42间,平房136间。1902年,长老会用庚子赔款14万两重建乐道院。占地面积200亩。西半部是文华中学文美女中(一度办过广文大学,齐鲁大学的前身)和大教堂,东半部是医院。其中有广文大学,医院还附设了医护学校(今潍坊卫生学校)。院内,两三层的样式各异的青砖红瓦的西式小洋楼错落有致,掩映在一片绿荫中。潍坊附近也是长老会在华传教最成功的地区,后来成立了3个教区:潍安区会、乐寿区会和昌潍区会。这一时期曾在这里生活的的名人包括《时代周刊》的创办人亨利·路思义及其父亲亨利·温特斯·路思义

乐道院位于当时潍县东关门东南三里处虞河南岸,其旧址即在今山东潍坊二中及毗邻的潍坊市人民医院院内。潍坊二中前身即原乐道院所办学校——广文中学,而潍坊人民医院即是由当时的教会医院发展而来。当年的乐道院“占地200多亩,曾一度作为昌潍一带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西方教士、教师、医务人员麇集在此活动,其场所很是显要,院内的钟楼为当时潍县城东部的标志性建筑物”。

潍县集中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于当年底占领胶东半岛,由于当时美国等对日本持中立态度,所以日军对乐道院基本不加干涉,因此先于潍县沦陷的烟台、青岛等地的外国侨民开始前来潍县乐道院避难,而此时院内的传教、教学和医务活动尚能正常开展。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将侨居旧金山等地的日本侨民集中到洛杉矶附近的指定地区,限制其自由。为了对美国的行为实施报复,日军将中国占领区内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敌国未来得及撤退的的旅华侨民关押隔离。1942年3月,日本宪兵占领乐道院,将其改建为关押华北各地2008名西方侨民的集中营。后来因为交换战俘释放了500人。在这里关押的西方人中包括不少知名人士: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博士,1924年奥运会400米冠军英国人、天津新学中学教师李爱锐(伊利克·里达尔,1945年2月21日死于集中营)、曾任蒋介石顾问的美国人雷震遠、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后任美国驻华大使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恒安石(1921-2001年2月6日,1944年6月9日夜成功越狱)、後任美國駐韓大使及台北美使館副館長的來天惠(1943年獲釋)、嘉義基督教醫院創辦人戴德森等。

被关押人员中包括327名儿童,大部分是烟台芝罘学校(内地会传教士子弟学校)的学生。经过争取,孩子们得到在集中营上学的权利。在营中,芝罘学校的学生们一共毕业了三届。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7日上午9时30分,美军「鸭子行动队」从昆明驾驶B-24轰炸机飞抵集中营,解放了1500名难友。

2006年,潍县集中营陈列馆成立。

后世纪念[1]

《胜利友谊》雕像,作者:刘泽文,安放在潍坊乐道院广场

烟台芝罘学校是中国基督教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创办的,是一所专为在华教学、行医、传教和工商企业界侨民子女创办的英语学校,以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学生的品学兼优刻苦努力闻名于世,在历史上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该校高中生一律要通过牛津毕业考试,并可免试进入牛津、剑桥、爱丁堡等世界一流大学。二战期间,该校全体师生在集中营中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艰苦奋斗,坚持办学。日本投降后,该校迁往上海,后来又迁往九龙,最后分成4个学校,设在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百年来,该校培养的数万名优秀学生遍布世界各国,他们的校友会至今还不断发表集中营回忆录,分设在4个不同国家的芝罘学校至今还保持着密切联系。当时戴德生早已过世,戴存仁70多岁高龄被关押在这里,他的孙子、孙女们都在芝罘学校上学,也被关押在这里,其中最小的孙女戴爱美,当时才7岁,返回美国后,写成了《潍县集中营经历记述》一书。[2]

集中营解放后,被囚禁的人士大多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主要散居在欧美和澳洲,其中有的已成为所在国政界、商界中的知名人士。对于集中营的幸存者而言,潍坊的特殊经历已成为他们永远的、挥之不去的回忆。他们相互联络、组织潍县集中营营友会、建立网站、撰写回忆录,并且拍摄了一部涉及此事的影片。此事给那些经历者和潍坊的人民都留下大量不可磨灭的记忆,成为一段弥足珍贵的往事。还有许多人,包括美国前驻华大使恒安石等曾多次回潍坊故地重游。美国花旗银行副董事长司马雷先生的夫人沙德拉。司马雷,二战时期出生在潍县集中营,为缅怀苦难的过去,1989年4月专程来访,受到热烈的欢迎。司马雷夫人为表达对出生地的怀念以及对教育的关心,用自己的积蓄在潍坊第二中学设立了奖学金,被聘为学校名誉顾问。他们不光自己念念不忘,而且还传给自己的儿孙。潍坊,已成为他们精神上的第二故乡。

参考资料

引用

  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2. . 2009-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9) (中文).

来源

延伸閱讀

  • Gilkey, Langdon. . Harper & Row. 1966. ISBN 0-06-063113-9.
  • Michell, David. . OMF Books. 1997. ISBN 978-9971972714.
  • Tipton, Laurance. . Macmillan. 1949.
  • Kiebert-Melief, Mieke. . Mieke Melief. 2016. ISBN 9789490085841.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乐道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