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

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日语:)是日本政府于1936年8月11日制定的向满洲国大规模迁移农业人口的殖民计划。该计划由拓务省制定,由广田弘毅内阁确立为国策。该计划以关东军在同年5月制定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为基础。该计划自1937年起实施,在1945年因为日本战败、满洲国灭亡而中止。

背景

武装试验移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占领了满洲地区。关东军自此开始制定从日本大量迁移农业人口到满洲的殖民计划,并提交给日本政府,但由于大藏省的明确反对,仅仅能够以“移民试验”的名目进行小规模操作,共进行了5次,其中前3次为在乡军人组成的武装移民团。最早的是1933年前往佳木斯的武装开拓团(弥荣村开拓团)。该开拓团的成员是日本东北、北关东地区十一个县的在乡军人会招募在乡军人组成的,每人都装备有手枪和手榴弹,全团拥有数挺机枪。他们入殖的地方并非荒地,而是佳木斯以南60公里左右的桦川县永丰镇。当地原有的居民每人领取了5日元的补偿费,迁居他处。5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政府给武装移民每人每月的食粮补助费,不足以购买一人一月的口粮。[1]:154,155[2]:82[3]

1934年,由于当地民众不满关东军的移民政策,在依兰县爆发了土龙山事件,日本武装移民和关东军都有伤亡。此后关东军对移民政策进行了调整。[4]:16

关东军的大规模移民计划

1936年,二·二六事件之后,日本军部在政府的发言权大大增强,而之前反对军部大规模移民计划的高桥是清大藏大臣也已经被暗杀,故而关东军重新制定了大规模殖民计划,即《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送交内阁。[2]:82

依照陆军的计划,在1937年到1956年的20年中会从日本向满洲国殖民20万户、100万人。其中每5年分为1期,各期的移民计划人数分别以10万、20万、30万、40万的数字递增。当时日本有农民560万户,其中“小作贫农”(拥有土地不足5反,约5,000平方米的贫困农户)有约200万户,而陆军的计划就是将小作贫农中的半数移民到满洲。这些移民也具有提高日本人在满洲国比例的作用:当时估算1956年时满洲国人口约为5,000万人,则这些农业移民就可以使日本人占比超过1成,确保大和民族在满洲国占据主导地位。[2]:83

至于向移民所分配的土地,陆军计划为每户分配10町步(约10万平方米)的土地,则需要总计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陆军基于经济、治安和战备上的考虑,将这些土地主要规划于未开垦地较多、抗日游击队较活跃、更接近苏联边境的满洲北部。该计划所需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已超过今日日本国土的四分之一,尽管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国,满洲国政府应对此计划也相当吃力,如按计划执行,则政府无力对被迁移民众进行充分赔偿。[2]:84[1]:156,157

计划内容

日本拓务省发行的招募移民的海报

1936年8月11日,广田弘毅内阁发布基于军方计划而制定的《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并将其定为七大国策之一。管理海外殖民事务的拓务省在1937年5月,制定了《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第1期(1937年-1941年)、移民10万户的实施大纲《满洲移民第一期计划实施要领》,[2]:84[5]进一步将第一期10万户的计划分解到各年度[註 1]

第一期满洲移民入殖计划户数[6]:189
年度集団移民(户)农业自由移民(户)总计(户)
1937 5,0001,0006,000
1938 10,0005,00015,000
1939 15,0006,00021,000
1940 20,0008,00028,000
1941 20,00010,00030,000
总计 70,00030,000100,000

该计划所需的土地面积较陆军原本的计划为大。该计划中将移民分为甲种移民(集团移民)和乙种移民(农业自由移民)2类。针对集团移民,为每户分配约10万平方米的耕地和10万平方米的采草放牧地。第1期移民中集团移民占7成,为7万户,则需要1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占3成的自由移民每户分配10平方公里的土地,共需要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第1期计划共计需要土地17,000平方公里。[6]:189

实施

当时日本农村经济不振,日本农林省推行经济复苏运动,而拓务省的满蒙殖民政策与之直接相联系,形成了“分村移民”的政策,从1938年起实施。分村移民政策把经济上有盈余的农家称为“黑字农家”或者“适正规模农家”,“适正规模”即这些适正规模农家占有耕地面积的平均值。再以各市町村的耕地面积除以适正规模,就得到当地理想的农户数量(“适正农家”),实际的当地农户数减去适正农家数量,就得到“过剩农家”数量。政府依照计算出的各地的过剩农家数量,令农户移居到满洲。[2]:84

然而,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总体战化,日本进入战时体制。战时体制下较多的劳力被动员以满足军需,上述第1期移民计划的实施由于可移民的人口减少而遭遇到了困难。1938年,拓务省调整了第1期计划,将1938、1939年的计划移民户数下调,并将1940、1941年的计划移民户数上调,5年间目标仍旧保持10万户。为了应对可移民人口减少的问题,拓务省计划以“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队”的形式大量派遣青少年人口。当时的计划是在此后的4年间每年移民3万人的青少年义勇队。[6]:194

1939年,随着和日本对苏关系的恶化,满洲国制定了《北边振兴(三年)计划》,使农业移民的目的从经济开发为主转为经济开发、对苏国防并重。[7]:158

尽管1938年已经做出调整,此后战争形势的发展使得第1期计划不可能完成。即使经过再次修订计划,自1940年起,实际移民户数仍远未达到计划值。该计划进入崩溃期。[6]:200第1期的原始计划、两次修订以及实际移民户数见下表:

第1期入殖计划户数(原始值、第1次、第2次修正值)与实际移民户数[6]:200
年度原始计划(户)第1次修正计划(户)第2次修正计划(户)实际移民(户)
1937 6,0006,0006,0005,942
1938 15,0006,0006,0005,695
1939 21,00011,00011,0006,945
1940 28,00030,00020,00010,319
1941 30,00047,00012,0006,710
总计 100,000100,00055,00035,611

尽管第1期的殖民目标远未实现,日本内阁在1941年12月31日通过了《满洲开拓第二期五年计划要纲》,仍然期望在第2期期满时总移民数达到原本计划的30万户。在计划中不仅准备继续派出青少年移民团,也提及应当加强对女性移民的招募和训练[8]:51-53。1942年12月8日,满洲国开拓总局为了完成开拓政策的目标,制定了《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把1943年(康德10年)的目标设定为“入殖的确保”和“增产的完成”[9]:1063,1064,然而此后仍然每况愈下[10]。有资料表明1942年至1945年实现的农业移民户数为46,498户,第2期年均移民户数较第1期多三分之一,虽有增长,但仍与目标差距甚大[11]:4

结局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参战。关东军和满洲国军在数量质量皆明显占优的苏军面前旋即溃逃,满洲国灭亡。在日本战败时满洲国有日本移民团员约22万人,死在满洲的约有4万6000人(被当地人袭击、自杀等[1]:161),失踪3万6000人(包括失散和卖给当地人的儿童),被抓捕到西伯利亚服役的有3万4000人,安全撤回日本本土的不到一半。[6]:215

在日本人撤走后,一部分曾经被夺取土地的中國农民回到了过去的住所。另外,日本开拓团撤走后,留下的大片土地没有地主,减少了后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的阻力。[12]:376

注释

    1. 日本的年度为当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

    参考来源

    1. 平塚柾緒. 太平洋戦争研究会 , 编. . 河出書房新社. 2010: 175. ISBN 978-4309762760 (日语).
    2. 浅田乔二. . 大江志乃夫 (编). . 岩波書店. 2005. ISBN 978-4000104838 (日语).
    3. . 满蒙开拓平和纪念馆. [2019-05-15] (日语).
    4. 小都晶子. . アジア経済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 2–20. ISSN 0002-2942 (日语).
    5. 拓務省拓務局. . 拓務省拓務局. 1937-05 (日语).
    6. 筒井五郎. . 日本図書刊行会. 1997. ISBN 978-4890395620 (日语).
    7. 玉真之介. . 農業経済研究 (日本農業経済学会). 2001-03-25, 72 (4): 157–164. ISSN 0387-3234 (日语).
    8. 長谷川皓洋. . 満洲開拓叢書. 満洲移住協会. 1942 (日语).
    9. 细谷亨. (PDF). 立命館経済学 (立命馆大学). 2016-03, 64 (6): 1054–1073. ISSN 0288-0180 (日语).
    10. 李戈瑞. . 团结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2624078.
    11. 玉真之介. (PDF). 北海道大学農經論叢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 1985-02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9-26) (日语).
    12. 刘含发. (PDF). 現代社会文化研究 (新潟大学大学院現代社会文化研究科). 2001-08, 21: 361–378 [2019-05-31]. ISSN 1345-848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27) (日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