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杭德罗·霍多罗夫斯基

亚历杭德罗·霍多罗夫斯基·普鲁良斯基西班牙語:西班牙語:[aleˈxandɾo xoðoˈɾofski]1929年2月17日[1][2][3]是一名智利男導演、製片人、編劇、演員、作家、詩人、作曲家、漫畫作家和音樂家。霍多罗夫斯基以前衛風格的電影聞名,他的電影時常帶有充滿暴力的超現實形象,以及神秘主義和宗教結合的暗示;這使他的電影常被視為邪典電影[4]

亚历杭德罗·霍多罗夫斯基
2008年日本博覽會上的霍多罗夫斯基
导演
原文名
别名亚历杭德罗霍多
国籍智利 法國
出生亚历杭德罗·霍多罗夫斯基·普鲁良斯基
(1929-02-17) 1929年2月17日
 智利托科皮亞
居住地 法國巴黎
职业導演 製片 編劇 演員 作家 詩人 作曲家 漫畫作家 音樂家
配偶
  • 瓦莱丽·特朗布莱(前任)
  • 帕斯卡尔·蒙唐东(現任)
活跃年代1948年至今
网站亚历杭德罗·霍多罗夫斯基

職業生涯

霍多罗夫斯基在拍完1957年的短片《互换的头颅》後,他於1967年執導了首部電影《凡多與麗絲》,該片是部超現實風格的電影,但因內容令人反感而在墨西哥遭到禁演。

他的下一部作品為迷幻西部片鼴鼠》(1970年),這被認為是美國午夜電影的首部邪典電影,連約翰·藍儂也給予該片高度的讚譽。因《鼴鼠》的成功,使他獲得了藍儂資助的100萬美元來拍攝下一部片《聖山》(1973年),《聖山》是部探討西方神秘主義的超現實電影。但因霍多罗夫斯基和電影發行人艾倫·克萊因交涉決裂而導致《鼴鼠》和《聖山》都沒有獲得廣泛的發行,儘管這兩部片都已成為了非主流市場的邪典經典[4]

霍多罗夫斯基本身對於鍊金術塔羅牌禪宗薩滿教相當感興趣;此外,他還曾撰寫了一系列科幻漫畫,其中較為知名的是《銀河活寶偵探》(1980年至1989年),這也是他所創作過最好的漫畫作品。

個人生活

女演員瓦莱丽·特朗布莱()是霍多罗夫斯基的第一任妻子。後來,他與法國藝術家兼服裝設計師帕斯卡尔·蒙唐东()成婚[5]

霍多罗夫斯基有四子一女,分別為演員布龍蒂斯·霍多罗夫斯基、演員泰歐(Teo,1995年24歲過世)[6]、演員克里斯托瓦爾、音樂家兼演員阿丹·霍多罗夫斯基以及女兒尤金妮亞。法国演员、模特及歌手阿尔玛·霍多罗夫斯基是亚历杭德罗的孙女。

在宗教方面,他自稱是「神秘無神論者」[7]

作品列表

年份標題導演編劇其他演員角色語言附註
1957 互换的头颅 他自己 法語 短片
1968 凡多與麗絲 木偶戏演员 西班牙語
1970 鼴鼠 鼹鼠 西班牙語 兼作曲家、服裝和製作設計師
1973 聖山 煉金術士 英語
西班牙語
兼監製、作曲家、服裝和製作設計師
1980 象牙 英語
法語
1989 聖血 英語
西班牙語
1990 彩虹大盜 英語
1991 一周特輯:喬納森·羅斯 他自己 英語 電視紀錄片
1994 霍多洛夫斯基星座 他自己 英語
西班牙語
智利語
紀錄片
2002 谢里夫 預言家 智利語
2003 Pablo, le père 法語
2006 Musikanten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義大利語
2007 Nothing Is as It Seems 未掛名角色 義大利語
2011 霍多 保加利亞語
2013 曠世奇片之死 他自己 英語
法語
德語
西班牙語
紀錄片
2013 童年幻舞 老亚历杭德罗 西班牙語 兼監製
2013 Ritual: A Psychomagic Story 费尔南多 義大利語
2015 我的人生由雷弗恩执导 他自己 紀錄片
2016 歡迎來到詩樂園 老亚历杭德罗 西班牙語[8]

延伸閱讀

  • Cobb, Ben (2007). Anarchy and Alchemy: The Films of Alejandro Jodorowsky (Persistence of Vision 6), ed. Louise Brealey, pref. Alan Jones, int. Stephen Barber. London, April 2007 / New York, August 2007, Creation Books.
  • Coillard, Jean-Paul (2009), De la cage au grand écran. Entretiens avec Alejandro Jodorowsky, Paris. K-Inite Editions.
  • Chignoli, Andrea (2009), Zoom back, Camera! El cine de Alejandro Jodorowsky, Santiago de Chile, Uqbar Editores.
  • Dominguez Aragones, Edmundo (1980). Tres extraordinarios: Luis Spota, Alejandro Jodorowsky, Emilio "Indio" Fernández; Mexicali, Mexico DF, Juan Pablos Editor. P. 109-146.
  • Gonzalez, Házael (2011), Alejandro Jodorowsky: Danzando con la realidad, Palma de Mallorca, Dolmen Editorial.
  • Larouche, Michel (1985). Alexandre Jodorowsky, cinéaste panique, París, ça cinéma, Albatros.
  • Moldes, Diego (2012). Alejandro Jodorowsky, Madrid, Col. Signo e Imagen / Cineastas, Ediciones Cátedra. Prologue by Alejandro Jodorowsky. ISBN 978-84-376-3041-0
  • Monteleone, Massimo (1993). La Talpa e la Fenice. Il cinema di Alejandro Jodorowsky, Bologna, Granata Press.
  • Neustadt, Robert. . Chasqui. May 1997, 26 (1): 56–74. JSTOR 29741325.

參考資料

  1. . Books.google.com.mx. [2012-06-28].
  2. . 2011-02-16 [2011-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1).
  3. . 2011-02-18 [2011-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4. Church, David. . Senses of Cinema. [201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29).
  5. . [2017-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1) (德语).
  6. . [2017-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5).
  7. David Church. . Senses of Cinema. February 2007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However, while Buñuel's attacks on religion are primarily confined to Catholicism, Jodorowsky not only violates but de-centres Western religious traditions by creating a hybrid amalgamation of Western, non-Western and occult beliefs. A self-described "atheist mystic", he has claimed to hate religion (for it "is killing the planet"), but he loves mysticism and occult practices like alchemy.
  8. . Kickstarter. [2016-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亚历杭德罗·霍多罗夫斯基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Alejandro Jodorowsky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