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DS家族

任天堂DS家系任天堂开发并从2004年销售的掌上游戏机家系。DS家系最初作为附属Game Boy家系的实验性平台,但随后成为了任天堂旗舰掌机设备家族。其后继为任天堂3DS家系

发售年表
2004任天堂DS
2005
2006任天堂DS Lite
2007
2008任天堂DSi
2009任天堂DSi XL

任天堂DS家族

任天堂DS

任天堂DS是日本電玩遊戲生產商,任天堂公司開發的攜帶型掌上遊樂器。DS是Dual Screen(雙螢幕)的縮寫。主要的特徵包括了雙螢幕顯示,其中下方的螢幕為觸控式螢幕;並配備有麥克風聲音輸入裝置和 Wi-Fi 無線網路功能。

北美地區在2004年11月21日發售任天堂DS,日本接著於12月2日上市。台灣於12月13日正式發售。[1]而歐洲則在翌年2005年3月11日發售。中国大陆由任天堂合資廠商神遊科技使用「iQue DS(iDS)」的名稱推出,於2005年7月23日發售,定價為人民幣1,518元(包含GBA、NDS遊戲各一款)。

在2006年7月底,任天堂正式宣佈DS主機的日本銷量突破1000萬大關,為日本電玩史上銷售最快的主機。至2008年12月底,任天堂DS全球銷售量即將突破9700萬部,其中日本2561萬部,美國3217萬部,歐洲及其他地區3976萬部,即一星期平均銷售約40萬部。[2]在2009年末,DS系列已經達到1.3億的主機銷量,打破先前自家Game Boy的銷量紀錄,成為全世界最高銷量的掌上遊戲機。

任天堂DS Lite

任天堂DS Lite是任天堂DS的上級機種位置。基本的性能上維持於原本的狀態,為了提高攜帶方便性而更加小型輕量化,外觀設計也換新。發售時原本是以「任天堂DS的上級機種」為由,和從來的DS並行販售,但因為DS爆發性熱潮的幫助,與相同發售過程的Game Boy AdvanceGame Boy Advance SP同樣的,現在實際上以任天堂DS的後繼機進行生產、普及。

日本於2006年3月2日、澳洲於6月1日、美國於6月11日、歐洲於6月23日、中國大陸是以iQue DS Lite的名稱於6月29日、韓國於2007年1月18日發售。 售价方面,日本地區的建議售價為16800日圓(含稅)。中國大陸版“iQue DS Lite”(iDSL)建議售價1198元人民幣,台灣版建議售價為4800新台幣。北美地區版本建議售價為129.99美元。

任天堂DSi

任天堂DSi是任天堂DS及任天堂DS Lite的上級機種,也是任天堂DS系列的第三代機種。本機名稱任天堂DSi中所使用的小寫英文字母i是英語用作第一人稱的「I」,即「我」的意思,與另一任天堂家用遊戲機Wii所代表的「We」,即「我們」的意思相對,而DSi就是My DS,即「我的DS」,一人一機的意思。[3]

本遊戲機於2008年11月1日於日本發售,2009年4月5日和2009年4月3日分别于美国及欧洲地区发售,神游科技在2009年12月17日于中国大陆发售“iQue DSi”。2010年4月15日于韩国发售。

任天堂DSi有衍生机型任天堂DSi LL/XL。最大特色為雙螢幕尺寸加大。解析度和功能上則無任何差異。任天堂DSi LL/XL將會與DSi並行發售,用戶可以自行決定購買何種版本。

比较

任天堂2DS、任天堂3DS LL/XL、任天堂3DS、任天堂DSi LL/XL、任天堂DSi、任天堂DS Lite、任天堂DS的比較
機種 任天堂DSi LL/XL 任天堂DSi 任天堂DS Lite 任天堂DS
外觀



現況 已停產 已停產 已停產 已停產
初期定價 JP¥20,000
US$189.99
EUR€179.99
GBP£159.99
AU$299.95
JP¥18,900
US$169.99
EUR€169.99
GBP£149.99
AU$299.95
KR₩198,000
JP¥16,800
US$129.99
EUR€149.99
GBP£99.99
AU$199.95
KR₩150,000
JP¥15,000
US$149.99
EUR€149.99
GBP£99.99
AU$199.95
KR₩150,000
重量 314g 214g 218g 275g
螢幕 4.2吋、256 x 192 px、可顯示色約26萬色 3.25吋、256 x 192 px、可顯示色約26萬色 3.0吋、256 x 192 px、可顯示色約26萬色
16位元(高彩色) 色彩深度
5段亮度調整 4段亮度調整 背光開關功能
電池 13-17小時(最低亮度)(1050 mAh)[4] 9-14小時(最低亮度)(840 mAh)[5] 15-19小時(最低亮度)(1000 mAh) 6-10小時(850 mAh)
相機 前後鏡頭,30萬畫素(VGA) 無相機鏡頭
實體按鍵
  • A、B、X、Y按鍵
  • 十字鍵
  • L、R按鍵
  • START按鍵
  • SELECT按鍵
  • 觸控式螢幕
  • 音量滑桿/按鈕
  • 電源滑桿/按鈕
輸入及通訊 內建802.11b/g、麥克風[6] 內建IEEE 802.11b(僅支援WEP)、麥克風[7]
卡匣插槽 DSi/DS、SD DS、Game Boy Advance
儲存空間 內建256 MB NAND快閃記憶體,可使用SD/SDHC储存卡擴充 內建256 KB NAND快閃記憶體
記憶體 16 MB SRAM 4 MB(中国大陆版iQue DS扩充至10 MB) SRAM,可使用Game Boy Advance插槽擴充
處理器 133 MHz ARM9 and 33 MHz ARM7 67 MHz ARM9[8] and 33 MHz ARM7
圖形 任天堂自行研發
遊戲卡匣 目前最大容量為4Gbit(4 Giga Bit,512MB)
尺寸 寬161mm
深91.4mm
高21.2mm
寬137mm
深74.9mm
高18.9mm
寬133mm
深73.9mm
高21.87mm
寬148.7mm
深84.7mm
高28.9mm
觸控筆 長129.3mm
寬10mm
(書寫型觸控筆)
長92mm
寬4.9mm
長87.5mm
寬4.9mm
長75mm
寬4mm
區域限制 包含任天堂DSi獨家功能的任天堂DS軟體和DSiWare有區域限制[9] 任天堂DS軟硬體皆無區域限制
商品內容
  • DSiLL主機 1 部
  • AC變壓器(WAP-002) 1 個
  • DSiLL專用觸控筆 1 支
    (已預先收在主機上)
  • DSiLL專用書寫型觸控筆 1 支
    (無法收在主機上)
  • 使用說明書及保證書 1 份
  • DSi主機 1 部
  • AC變壓器(WAP-002) 1 個
  • DSi專用觸控筆 2 支
    (1 支已預先收在主機上)
  • 使用說明書及保證書 1 份
  • DSL主機 1 部
  • AC變壓器(USG-002) 1 個
  • DSL專用觸控筆 2 支
    (1 支已預先收在主機上)
  • GBA卡槽防塵蓋
    (已預先收在主機上)
  • DSL專用白色吊繩
  • 使用說明書及保證書 1 份
  • DS主機 1 部
  • AC變壓器(NTR-002) 1 個
    (與GBA SP用AC變壓器規格相同)
  • DS專用觸控筆 2 支
    (1 支已預先收在主機上)
  • DS專用黑色吊繩
  • 使用說明書及保證書 1 份
內建軟體
  • 任天堂DSi相機
  • 任天堂DSi音樂
  • 任天堂DSi商店
  • 塗鴉聊天室
  • 下載通訊
  • 便攜筆記
  • 任天堂DSi網頁瀏覽器
  • 系統設定
  • 明鏡國語:樂引辭典(日本限定)
  • 腦力強化訓練 理科篇(日本限定)
  • 腦力強化訓練 文科篇(日本限定)
  • 腦力強化訓練 數學篇(北美、歐洲/澳洲限定)
  • 腦力強化訓練 藝術與文學篇(北美、歐洲/澳洲限定)
  • 任天堂DSi時鐘 相片版(北美、歐洲/澳洲限定)
  • 任天堂DSi相機
  • 任天堂DSi音樂
  • 任天堂DSi商店
  • 塗鴉聊天室
  • 下載通訊
  • 便攜筆記(較早出廠的产品並不內建,需自行下載)
  • 網頁瀏覽器(較早出廠的产品並不內建,需自行下載)
  • 系統設定
  • 塗鴉聊天室
  • 下載通訊
  • 系統設定
  • 塗鴉聊天室
  • 下載通訊
  • 系統設定
機種 任天堂DSi LL 任天堂DSi 任天堂DS Lite 任天堂DS

参考文献

  1. NDS 台灣專用機 12 月 13 日推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巴哈姆特.2004-12-01.
  2. .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2).
  3. [.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Fami通.com》應該有很多人在意!任天堂DSi的"i"的意思是什麼?()(日語)]
  4. . [2010-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5. . [201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5).
  6. (PDF).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5).
  7. . Nintendo - Customer Service.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8. .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9. .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