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长箴

任长箴,北京人,中国纪录片导演,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94级电视编导专业,1997年本科毕业后入职中国中央电视台,先后在《半边天》、CCTV7和《人物》栏目担任编导。工作五年后,离职央视[1],成为自由职业者,于2010年创办“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室”。代表作为《舌尖上的中国1》等。

任长箴
艺人或艺术家
国籍 中国大陆
出生1976年(44-45歲)
居住地北京市
职业导演编导剪辑师
语言中文
母校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
代表作品舌尖上的中国

早期经历

任长箴在高二时,观看了电视节目《望长城》,从此对纪录片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决定要考一个将来能让她做电视节目的学校,所以高考的时候她很明确地填报广播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电视编导专业[2] 。1997年,本科还没毕业,任长箴就来到了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实习。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这份实习来自于她到台里的毛遂自荐。后来她表示自己很幸运。加入了一个很好的团队《半边天》,以及感谢老师赵淑静。毕业后她到了CCTV7,三年后又到了《人物》栏目,一直到前几年,成了彻底的自由职业者。”[2]

舌尖上的中国

前期准备

拍摄前任长箴从网上买了一万多块钱的关于美食的书,用来了解美食与梳理拍摄方向。这些书摄制组们基本都翻过,但是仍旧找不到“思考问题的方向”。直到一本名为《慢食运动》的书出现。这本书作者卡尔洛·佩特里尼是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慢食运动”创始人。这本书中提到西方美食学的概念,任长箴受此启发,根据这个定义来划分《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分集。“比如说他第一条提到了植物学,那就是涉及到物种、自然、土地,我就从这一条当中延伸出《自然的馈赠》”。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后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以“记忆中的味道”呈现,“以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去吃东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种食物,最干净、最朴素、最具有自然韵味的”。[3]

大框架确定之后,内容需要填充。在与中国烹饪协会的座谈中,剧组得到了一本《中国烹饪大全》。任长箴还从淘宝上买来1995年至今的《国家地理》杂志,她认为地理杂志图片非常丰富,给团队提供了视觉帮助和人文故事的参考。2011年“五一”三天假期,任长箴和调研员龚瑜等人把这些资料按地域划分,汇集成表格。后来觉得还是麻烦,就把所有杂志全撕了,把有用的资料装进20多个活页夹子,每个夹子都是用省份来命名。费劲周折去查资料、调研,她觉得自己“都是在用最笨的方法做事”。[3]

任长箴是技术控,喜欢研究摄影设备。她注意到SONY新品F3即将面世,她知道相对于央视常用的大型摄影机HDW-750P,F3小得多,便于携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换单反照相机的镜头,这意味着一次外景拍摄,可以带多个镜头,拍出不同感觉的东西。一台F3,需要约8万元,对于全片的500万元预算而言,价值不菲。在与总导演陈晓卿多番交流讨论,并提交申请报告后,8月份,上头批下来了,一共买3台F3,七集导演轮着用。这是F3第一次在国内的纪录片中使用。[4]

拍摄途中

按照最初的设想,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分别要展现“高原”、“山林”、“湖泊”、“大海”的馈赠,这个架构下的故事分别对应着“卓玛采松茸”、“老包的冬笋”、“嘉鱼县采莲藕”、“林红旗捕鱼”等故事。最后,“蕨菜”这一个“草原的馈赠”则在片子中没有展示出来。第一集是七集纪录片的重中之重,审片时也要先看第一集,因而这一集也特意安排了任长箴和程工二人共同担当编导。2011年8月,任长箴在云南香格里拉调研拍摄采集“松茸”的“卓玛”,这也是第一集中最先拍摄的部分。她用了两天时间,早晨六点在市场中挑选拍摄人物。任长箴表示《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故事基本都是有一个人际关系在里面,因为人际关系本身就有意思。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丹真卓玛是母女两人一起出现,制作诺邓火腿的树江也是父子齐上阵。[3]

在拍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分歧。央视领导们希望更多地呈现美食的部分,认为这始终是一个美食节目,对于美食的描述要细致。比如说应该有爽口弹牙、香气扑鼻这样的词。而任长箴认为这些词根本不重要。“比如在某一个段落上,我认为应该讲采藕人的一顿早餐,讲他们的早餐能够给他们提供一天的重体力活所需要的热量。我觉得这是人的故事。如果完全讲藕的美食,找一家武汉的高级餐厅,拍摄一个全藕宴,再多讲一讲全藕宴厨师的故事就行。同样是关于人的故事,但是完全不同”[2],在后期采访中,她这样说道。最终,任长箴坚持了自己的拍摄主题与理念。

反响及争议

纪录片完成后,央视审完后给了修改意见,认为第一集令人失望,美食的部分过少,但是任长箴坚持原版。由于分集导演们没有用央视的机房,全部是在自己家里剪的片子,所以纪录片频道没有素材,不修改他们也没办法。在诸多争执过后,任长箴还是感谢这次的拍摄机会,表示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频道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希望观众们都能够打开这个频道,就离不开这个频道。这是她的志向所在,并且努力了15年。[2]

2012年5月14日晚10点半,《舌尖上的中国》从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来,这部片子就成了网络上最热的话题。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一套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的收视30%。这一切,对于纪录片来说,实属难得。[4] 但《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并未给任长箴带来更多的名誉与曝光。总导演陈晓卿成了当仁不让的名片,CNTV专为他设立了名人工作坊。而任长箴和她临时组建的团队,只是铁打的营盘上流水的兵,在第一季拍摄结束后就解散了。 “我们也愿意参与到这场巨大的胜利里,我们从没经历过,我们有权经历。”任长箴说。[4]

2018年由刘鸿彦执导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后,一反前两季的好评如潮,网上评论五花八门,直到最后一集播完,豆瓣评分已经跌至4.1分。[5] 任长箴也在“数码影像时代”微信公众号的专栏中,发布一篇名为《舌尖3》背后的思考的文章,总结出《舌尖3》有主题模糊、故意煽情、高喊情怀等问题。[5]

其它作品

《低调苏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7)

2017年,4月9日“纪录中国·纪录苏州”纪录片选题征集大赛中,任长箴凭借提案选题《苏州面孔》(《低调苏州》)获得最佳提案奖。[6]该片依旧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主要围绕低调的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普通苏州人展开故事,他们用自己的正见帮助这个城市慢慢成长,是苏州这座城市真正的精华。任长箴团队11个人,为此做了20天案头调研和10天的苏州实地调研。[7]

《中华百工》系列纪录片之《中国宣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6)

《中国宣纸》是系列纪录片《中华百工》中的一集,选取了宣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8]项目将制作成电视纪录片、网络视频、新媒体应用等产品,多语种成片在海外主流新媒体FacebookTwitter上重点进行海外推广,向外国民众和海外华人进行多元化的传播。[9]

《侣行》第三季(2015)

《侣行》第三季是中国互联网首档自制户外真人秀,张昕宇、梁红为节目主人公,任长箴受邀作为导演记录旅行全程,拍摄设备全部采用4K摄像机。《侣行》第三季从北京出发,张昕宇、梁红携其团队,一路西行2万公里,穿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埃及等中东16个国家,探索昔日丝绸之路。[10]

《原味》(2015)

由优酷土豆、大伙儿纪录联合出品的互联网美食微纪录片《原味》,由任长箴担任总策划,漫画家、美食家欧阳应霁出演主角。”[11]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电视美食纪录片,《原味》少了《舌尖》中宏大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文人气,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日常的表达,符合人们对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的需求。随着欧阳应霁的探寻,人们一起去探寻食物“原味”的自然食材和生活初心。[11]

《绕桶马术东游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4)

《绕桶马术东游记》是一部记录了绕桶马术这项运动从美国来到中国,并持续发展的一部六集纪录片(每集26分钟)。该片展现了十几位绕桶马术相关的普通人的故事,兼顾各个年龄段,同时,有职业骑手,也有业余爱好者。绕桶马术不止于马术本身,从中亦可见生活方式及人生态度。[12]

《悦食中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

《悦食中国》于2012年5月开机,摄制组首轮足迹走遍大理、成都、南京、宁波、上海,探索记录下了当地手工食品艺人、作坊、生产者的现状,关注中国各地传统手工艺人,挖掘纪录本地农业和手工业现状、耕种方式、养殖方式、制作工艺,探索食物的可持续发展。《悦食中国》纪录片第一季先后在上海纪录频道、央视经济频道、凤凰卫视播出,并在优酷网推出12分钟精华版。

《北京记忆》(2012)

《北京记忆》全景性反映北京改革开放全过程,片中既有宏大的背景,又注重讲述北京人的特有记忆。大时代与小屋檐的画面编织,反映出了人们对改革给生活带来变化的真切感受。通过整合30年中的公共记忆和各阶层人士的亲历往事,描述和纪念这一段历史,显现文献价值。[13]

个人生活

自2010年起,创办“任长箴工作室”,2014年开启工作坊授课。2015,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电视编导实践课特邀讲师,为同学们讲授关于纪录片的知识。

在生活中,任长箴热爱动物,同时救助流浪犬,家中养有一只叫做大集的狗,也是她从路边捡来的。因为大集,任长箴加入到公益活动中,也参与拍摄了一部与养狗有关的纪录片叫《有一种爱》,讲述了三个人与动物的故事。[14]

参考资料

  1. . wemedia.ifeng.com.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2. . finance.jrj.com.cn.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3. . news.mtime.com.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4. . movie.douban.com.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3) (中文(简体)‎).
  5. 数码影像时代. . 2018-03-01 [2018-03-18].
  6. . media.weibo.cn.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3) (中文(简体)‎).
  7. . www.sohu.com. 2017-05-22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4).
  8. . www.sohu.com. 2017-04-29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9. . www.sohu.com. 2017-05-08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10. www.bjnews.com.cn. . www.bjnews.com.cn.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11. 网易. . news.163.com.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12. 纪录中国. . 2015-01-14 [2018-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13. . movie.douban.com.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中文(简体)‎).
  14. 北京领养日. . 2017-07-13 [2018-03-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