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英語:,簡稱為伊中[1]或IKTMC)是位於香港東區柴灣的一所津貼英文中學,由中華回教博愛社主辦,校址為香港柴灣翠灣街22號。該校是全港唯一一間有伊斯蘭教背景的中學[2],面積佔6900平方米及鄰近柴灣公園。前身為位於東區北角寶馬山伊斯蘭英文中學英語:),舊校舍曾作為瑪利曼小學臨時校舍,後分配給北角官立小學下午校轉全日制並易名為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北角雲景道22號)。伊中創辦於1970年並於1997年獲教育局分配資源於現址建立新校以解決舊校設施老化問題。舊校收生為第二至第四組別(一至五)。新校所屬組別為第二組別(分為第一至第三組別,2015/16年)。以英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註 2][3]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地址
香港柴灣翠灣街22號
外文名Islamic Kasim Tuet Memorial College
类型津貼中學
宗教背景伊斯蘭教
隶属中華回教博愛社
创办日期1970年
(1997年遷至現址)[註 1]
学区東區
校長何秀賢女士
校训博學愛群
校色  灰色  白色
  深藍
  淺藍色  紅色
  湛藍色、  綠色
校刊晨曦、校訊
博、學、愛、群
教學語言英文(非華裔)中文(華裔)
校監蕭偉樂先生

學校行政

歷任校監

  • 1970年至1990年:脫維善 先生[4]
  • 1990年至2001年:周澤雄 先生[註 3][註 4][5]
  • 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脫瑞康 先生[6]
  • 2001年至2018年:哈奇偉 先生[7]
  • 2018年至今:蕭偉樂 先生[8]

歷任校長

  • 1970年至1972年:李思義 先生[9]
  • 1972年至1994年:歐陽英昌 先生[10][註 5]
  • 1994年至2012年:羽智雲 先生[11][註 6]
  • 2012年至今:何秀賢 女士[12]

歷任副校長

辦學宗旨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以古蘭經及聖訓作為指引,致力推行全人教育,並為學生提供德、智、體、群、美及靈育六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另外,又以培養學生熱愛重視和平及對萬物抱持友善關懷的態度。而自身層面,透過嚴謹的管教,深切的個別關懷,培養學生對生命抱積極態度,對自己有進取要求,能自重、自愛、自信,及尊重別人並致力學生發揮潛能。

校訓

校訓是「博、學、愛、群」。博和學是指學生樂於學習、不但善於與人溝通,又勇於創新。愛是指自愛,關懷他人及環境。而群是指服務人群與貢獻社會。[20]

校歌

至於校歌方面,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校歌由周書紳於1974年12月作曲[21]。以下為該校校歌的中英文版本[21]


中文版: 我們愛伊斯蘭 ; 為人類爭和平 ;

努力奮鬥 ; 共媒幸福 ; 向前邁進 ;

我們愛伊斯蘭 ; 貫徹真主的精神 ;

堅持真理 ; 充實學問 ; 捨己為人 ;

伊斯蘭 ; 伊斯蘭 ; 伊斯蘭 ; 伊斯蘭

努力奮鬥 ; 爭取和平 ; 作個主所喜愛的人


英文版: We all love Is-lam, fight for peace for every-one.

Struggle we must, welfare we seek, onward we march.

We all love Is-lam, with Al-lah’s spirit we're in-stilled.

Truth we'll hold on, learned we'll be, selfless we'll be-come.

Is-lam, Is-lam, Is-lam, Is-lam

Struggle we must, peace we fight for, be the one that pleas-es Allah.

學校歷史

圖片左方為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前身伊斯蘭英文中學學生手冊上的學校標誌,右方則為伊斯蘭英文中學校徽。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新校舍外觀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的前身為伊斯蘭英文中學[10]。中華回教博愛社執委會在1961年成立籌備委員會籌辦伊斯蘭英文中學[9]。當時任博愛社主席的脫維善於1968年以建校籌委會主任委員的身份爭取香港英國殖民政府批准在北角雲景道撥地興建校舍。後又協助籌措建校資金,且成立了籌建中學募捐大隊,向全港中外穆斯林進行募捐活動。結果籌得40萬港元和政府免息貸款160萬港元成功在1970年6月建成香港伊斯蘭英文中學,並於同年9月開課。[22]校舍於1972年3月17日啟用,由脫維善的兄弟脫維英負責承建學校事宜[10],並由前教育司簡寧主持揭幕典禮。創校人為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脫維善[註 7]校董為哈新。在伊斯蘭英文中學辦學成績日漸顯著之後,教育司署 於1978年批准該校成為香港其中一所政府資助學校。該校課程與一般政府資助中學無異,只加一宗教課伊斯蘭知識科,並在校舍北面建有一座宣禮塔。學校准許學生有不同宗教信仰,校規只定明要尊重伊斯蘭信仰,學生自律地不會在校內組織及進行其他宗教活動。學校飯堂並不提供豬肉膳食,學生亦不能攜帶含豬肉的食物回校。在2004年以前,學校主要與本地其他中學一樣招收本地學生。不過由於非華裔穆斯林的適齡學生人數持續上升,所以該校開始錄取非華裔學童以應付需求。現時學校的師生來自本地以及十多個不同的國家,其中包括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印尼、尼泊爾、菲律賓、美國、伊朗、約旦、非洲國家、泰國、汶萊等。[23]華裔學生與少數族裔學生的比例約為7比3。[註 8]截至2017年為止,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招收了大約360名學生,其中超過九成為非華裔學生。[24]1997年,為紀念創校人脫維善對宣揚伊斯蘭教多年的貢獻,學校易名為「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伊斯蘭英文中學舊校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於1983年至1984年獲政府邀請由私立英文中學轉為津貼中學[10],曾為位於天水圍的伊斯蘭脫維善紀念幼稚園的直屬中學。[25] 然而幼稚園已結束營辦。在校服的式樣方面而言,本為白色恤衫及校裙(夏季)。而冬季校服套裝則為綠色校褸、白色恤衫、灰色冷衫以及紅色校呔。現在的校服則為配合伊斯蘭文化而有所改變。當新高中學制推行時,除了基本選修科如歷史科之外,還設有體育文憑科、英國文學科和尼泊爾語文科。普通話、烏都語、尼泊爾語及阿拉伯語為學生的副修語文科。

至於社制方面,舊校分為六社,並全以阿拉伯文命名,包括:A - Adlu (公正)、 H - Hakeem (英明)、K - Kareem (慷慨)、N - Noor (光明)、R - Rafeea (崇高)以及W - Wasia (寬廣)。而新校分為博、學、愛、群四社。

2003年,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曾向中一新生發放1800元學習津貼。但只有少於三成派位學生到校註冊。有關決定是要應對教育局因收生不足會殺校的問題。[26] [27]該校其後於2006年提供校巴服務[28]至今,一共開辦了兩條校巴路線,包括「元朗線」以及「荃灣線」。2013年,有報導指該校推行兩性隔離政策,一直在中一至中三年級以性別分班,中四年級設有男女分班與混合班,中五和中六則為混合班。昔日男女學生也要分開上落校園樓梯。校方指出是要回應家長訴求和按照學生學習需要作出安排。[29][30]

校舍資料

校舍樓高7層,共有26間標準課室,20多間輔導教學室及特別室。特別室包括多媒體學習室、1間活動室、1間音樂室、1間家政室、1間針織室、2間電腦室、5間科學實驗室、歷奇設施等。另外亦設有禮堂。在體育設施方面就有2個籃球場、板球埸以及2個有蓋操場。[31]

班級編制

在舊校時期,初中班別名稱分別為A至E。成績最好的編入C班,其次為E,A,D,B。一九八六至八七學年開始不再使用全年總成績編班,將中英數三科成績較弱的分別編入C、E、M班,其餘平均編入P及Q班。高中為文理商A、S、C三班。預科為文商A和理S兩班。新校後改為:A至F(中一至中三)、A至D(中四至中五)、A及S(中六至中七)。因應參與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每級班別數目現在均為3班。此前曾在2005年起把中一年級由六班減至四班[32]

級別 中一 中二 中三 中四 中五 中六
班數 3 3 3 3 3 3

學生活動

校巴服務

該校為學生提供校巴服務,接載不同地區的學生。校巴覆蓋範圍已包括九龍和新界地區,如屯門、元朗、天水圍、錦田、東涌、葵青、荃灣、荔景、沙田、將軍澳等地。

海外交流

該校會安排學生到不同地方作海外交流,學生曾到文萊,土耳其,德國,瑞士,美國,中國(北京,上海,海南等),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日本等地作海外交流,擴闊視野。

重要事件

2002年4月,該校校長羽智雲被指聘用以旅客身份於香港逗留的土耳其籍英語教師 Yerlikaya Huseyin Erdal 當學校英文教師。此前於2000年,他已被投訴偽造文件。兩宗投訴皆曾由教育統籌局跟進。但因偽造文件一事證據不足而無再跟進。[33]有關事情發生後,引起該校的校友會,即伊斯蘭英文中學校友會成員不滿。且有聲音反對羽智雲繼續出任校長。[34]而2002年的事件發生後再次令舊校的校友會關注事態發展。羽氏雖然被法庭裁定「協助及教唆他人違反逗留條件」罪名成立,要接受180小時社會服務令。當時教育統籌局撤銷他的校長註冊。不過校監哈奇偉向上訴委員會(教育事宜)上訴,並推翻有關決定。最終令羽智雲於2003年復職。當年該上訴委員會的其中一名委員謝伯開與羽智雲因為同為教育團體「學校達善運動」的骨幹成員,分別擔任過前副主席及秘書,所以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有利益衝突之嫌。更有指中聯辦與國家宗教事務委員會介入事件。教育統籌局其後表示當中沒有利益衝突。原因是謝伯開已申報利益。而當局不評論是否有組織介入。[35][36]

羽智雲出任校長至2012年退休。該校的舊校校友會和新校的校友會因意見分歧而一直各有各舉辦校友聚會。而未有聯合舉辦過校友活動。

曾於該校任教之教師

  • 包承禮[註 9]:已故香港伊斯蘭青年協會前教長(教授可蘭經
  • 鄧錦添:香港新界總商會副主席、立基環球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教數學科,為該校課外活動主任[37][註 10]
  • 阮品強:已故民主黨創黨黨員及中西區區議會(中環選區)主席(1994年至1997年)及區議員(1986年至2011年)(曾任教音樂科)[38]
  • 林宛君:陳樹渠紀念中學前校長,賽馬會體藝中學前校長(曾任教中四至中七年級商科,兼教中六及中七年級英文科)[39]
  • 游美斯: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校長(曾任教地理科)[40]
  • 馬伙根:香港體驗教育聯盟發起人(曾在1978年之前任教體育科,其後轉職到五育中學任教直至退休)[41]
  • 馮潤儀:現任五育中學校長(曾任教地理及通識科)[42]

著名/傑出校友

演藝界
  • 郭富城:香港著名歌手及演員[43](於1970年代末就讀初中)
  • 李佳芯:香港女藝人(2002年中七畢業)
  • 張國強:香港男藝人、前足球員[註 11](1970年代畢業)
  • 陳莉敏(Queenie Chan):香港網誌作者、女演員及TVB8節目主持人
  • 虞天偉(虞唐容):前香港無綫電視男演員[註 12](1970年代畢業)
  • 麥德羅:香港男演員、舞蹈家(1970年代畢業)
  • 葉世榮:香港男藝人、Beyond 樂隊成員
  • 王歐文(Owen Kwan):Beyond 樂隊前主音吉他手、前唱片監製
  • 韋以茵:前香港女藝人(代表作為《香港八三》的「牛嫂」)(1970年代畢業)
  • 鍾蕙芝:香港少女模特兒[註 13](2007年中七畢業)
  • 林楷:香港節目監製、音樂製作人、填詞人及前香港無綫電視編導(1980年代畢業)
  • 袁富華:香港男演員(中一)[註 14]
體育界
  • 何君龍[44]:香港公民體育會田徑教練、前香港田徑代表隊4x100米接力選手、前香港一百米紀錄保持者及2001年香港傑出運動員(1997年畢業)
  • 鄭國輝[44]:香港男子滑浪風帆運動員及2014年香港傑出運動員(2000年代畢業)
  • 鄭家豪[45]:前香港武術代表隊運動員兼隊長及世界武術錦標賽男子南拳冠軍(1997年畢業)
教育界
其他

注解

  1. 該校於1997年由北角雲景道22號搬遷到柴灣翠灣街22號。而1997年是指新校舍的營辦年份,教育局和中學概覽均以此作為該校的創立年份。實際上該校早於1970年已經開始辦學。
  2. 在遷校前,該校使用英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不過近年改用中文教學。
  3. 1978年起成為該校校董,其女兒周蓓為校內「艾雯女士紀念獎學金」的捐款者。
  4. 見《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校訊》第四十四期,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5. 從教育司署以高薪酬聘請出任該校校長,後出任賽馬會體藝中學校長。
  6. 於1978年開始在該校任教,曾為教員校董。
  7. 脫維善獲選為該校第一任校董會主席兼校監。
  8. 資料出自2008年6月18日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Made in Hong Kong 李志剛》〈平等機會多元共融行動訪問〉。
  9. 見1975年伊斯蘭英文中學畢業冊
  10. 見1975年伊斯蘭英文中學畢業冊
  11. 資料出自2010年7月出版的《忽然一周》第779期〈留言集 好波獻給你 張國強〉訪問。
  12. 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6年5月9日播出的虞天偉訪問。
  13. 資料出自2009年7月15日出版的《FACE》雜誌第112期〈2歲喪父攞綜援 Lavina賣肉養傷殘媽〉報導。
  14. 資料出自香港電台第二台廣播節目《守下留情》於2019年3月5日播出的袁富華訪問。
  15. 資料出自2011年4月28日出版的《壹週刊》第1103期〈深水埗的革命 施麗珊〉訪問。

参考文献

  1. (PDF).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18 [2019-05-19].
  2. . 晴報. 2017-10-17 [2019-05-19].
  3. . 太陽報. 太陽報. 2015年12月10日 [2016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5日) (中文(繁體)‎).
  4. 創校高層,1975年伊斯蘭英文中學畢業冊
  5. . [201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6.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校訊》第五十期,二○○二年六月三十日
  7. (PDF).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16 [2019-05-18].
  8. (PDF).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19-1-4 [2019-05-18].
  9. 香港穆斯林概況:舉辦研討會 全面介紹伊斯蘭文化,香港大公報,2013年9月2日
  10. 香港回民口述史(二)周澤雄先生訪談錄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田野與文獻》第85期,2016年10月
  11. . 香港大公報. 2012-6-4 [2019-05-19].
  12. . 香港優質家長學會. [2019-05-19].
  13. 香港回民口述史(一)徐錦輝先生訪談錄 ,《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 田野與文獻》第84期,2016年10月
  14. (PDF). 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 2004-9 [2019-05-19].
  15. .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08-9-6 [2019-05-19].
  16. (PDF). 香港立法會秘書處. 2006-1-9 [2019-05-19].
  17. 中大人類學系啟動「華人穆斯林文化傳統研究」項目,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2011年1月28日
  18. . 明報. 2012-2-3 [2019-05-19].
  19. .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20 [2020-10-09].
  20. .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21. 校歌,1975年伊斯蘭英文中學畢業冊
  22. . 伊斯蘭之光. 伊斯蘭之光. 2008年7月13日 [2016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3月15日) (中文(繁體)‎).
  23. . 國際連線. 國際連線. 2016年5月18日 [2016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8日) (中文(繁體)‎).
  24. . 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2017-11-17 [2019-05-19].
  25. . [201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26.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2003年7月15日 (中文(繁體)‎).
  27. .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 2003年7月18日 [2016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4日) (中文(繁體)‎).
  28. . 伊斯蘭之光. 2009-1-3 [2019-05-18].
  29. . 文匯報. 文匯報. 2013年9月6日 (中文(繁體)‎).
  30. . 太陽報. 太陽報. 2013年9月6日 (中文(繁體)‎).
  31. (PDF).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2017 [2019-05-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8-21).
  32. . 香港文匯報. 2005-12-8 [2019-05-19].
  33.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2002年4月16日 (中文(繁體)‎).
  34. .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 2003年6月30日 [2016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0月4日) (中文(繁體)‎).
  35.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2003年7月15日 (中文(繁體)‎).
  36.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2004年2月14日 (中文(繁體)‎).
  37. 1975年伊斯蘭英文中學畢業冊任教老師 鄧錦添,1975年
  38. . 明報. 2012-1-26 [2019-05-18].
  39. . 信報. 信報. 2013年7月15日 [2016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3日) (中文(繁體)‎).
  40. . 信報. 信報. 2014年6月16日 (中文(繁體)‎).
  41. . 香港文匯報. 2008-3-5 [2019-05-18].
  42. . 香港電台電視部. 1996 [2019-05-18].
  43. . 大紀元. 2009-8-28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44. . [2019年5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7月31日).
  45. . [2019-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0).
  46. . 香港01. 2017-10-16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