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綺詩

伍綺詩(英文名字:),美国作家和小说家。[1][2][3]她在各种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很多短篇小说。[4]伍綺詩于2014年6月26日发表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无声告白》,赢得了许多奖项,如亚马逊年度书籍[1],和批评家的赞誉。伍綺詩的短篇小说《Girls at Play》赢得了2012年手推车奖

伍綺詩
原文名稱
出生 (1980-07-30) 1980年7月30日
 美國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
職業小说家、作家
母校哈佛大学
密歇根大学
體裁小說
官方網站
www.celesteng.com

早年生活与教育

伍綺詩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1]。伍綺詩的父母1960年代从香港移民到美国。[1]她的父亲于2004年去世,生前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格伦研究中心(正式名称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刘易斯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3]伍綺詩的母亲是一位化学家,曾任教于克里夫兰州立大学[3]

伍綺詩十岁时,跟随父母和姐姐(现在是一名工程师)搬到俄亥俄州谢克海茨[3]她就读于谢克海茨市学区,从伍德伯里小学一直到谢克海茨高中[3]在谢克海茨高中期间,伍綺詩参与了三年關懷种族关系的学生社团,并且还是学校文学杂志的共同编辑。[3]她1998年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伍綺詩继续在哈佛主修英语。然后她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并且获得创意写作的藝術創作碩士,现在名为海伦泽尔作家计划()。在密歇根大学期间,伍綺詩的短篇小说《What Passes Over》(经过)获得了霍普伍德奖[3][5]

伍綺詩现在和丈夫、儿子一起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剑桥[3]在巡回签售图书《无声告白》时,伍綺詩表示自己小时候最喜爱的书是《小侦探哈里特》。[6]目前她最喜爱的书是阿蘭達蒂·羅伊的《微物之神》。[3]

职业生涯

伍綺詩的短篇小说《Girls at Play》获得了2012年手推车奖[7]伍綺詩的小说发表在《One Story》, 《TriQuarterly》, 《Subtropics》和其他杂志上。她的散文发表在Kenyon Review Online, The Millions和别处。她曾在密歇根大学教授文学,也曾任教于波士顿格拉勃街公司[8][9]伍綺詩也曾做过三年小说作家评论博客网站的编辑。[8]

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是一本关于1970年代俄亥俄州一个美国家庭的惊悚小说。[10][11]伍绮诗用了六年时间、历经四个不同的草稿写就这部小说。在她写就第一部长篇小说的过程中,伍綺詩把她自己、家人和朋友遭受到的种族歧视记录下来。[12]该书被《洛杉矶时报》描述为“关于家庭、爱情和抱负最优秀的小说”[13],赢得2014年亚马逊年度书籍。[1][14] 《无声告白》也被翻译成15种语言。[4]

2017年12月,伍綺詩发表第二本长篇小说《星星之火》,故事围绕谢克海茨镇上两个家庭展开,其中一家有母女二人,她们的行为将对当地传统构成冲击。[6][12]

参考书目

  • . Penguin Press. 2014. ISBN 159420571X.
  • XXXVI 2012. 2012. ISBN 978-1888889635. [4]
  • . Penguin Press. 2017. ISBN 0735224293.
中文
  • . 孙璐 译.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 2015年7月. ISBN 9787539982830.
  • . 孙璐 译. 南京: 江苏凤凰文艺. 2018年4月. ISBN 9787559407399.

参考文献

  1. Hoby, Hermione. . 衛報. 2014年11月17日 [2016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2日).
  2.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工作人员. .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2014年6月28日 [2016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29日).
  3. Connors, Joanna. . 誠懇家日報. Cleveland.com. 2014年7月9日 [2016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6日).
  4. . Celeste Ng. [2015年8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11日).
  5. . One story. [2015年8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29日).
  6. Politics and Prose. . youtube. [2015年8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日).
  7. Wineberg, Ronna. . 贝尔维尤文学评论. [2016-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9).
  8. Dreifus, Erika. . erika dreifus. [2015年8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5日).
  9. 格拉勃街为对蹩脚作家、二流作品的蔑称。
  10. Chee, Alexander. . 纽约时报. 2014年8月15日 [2016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13日).
  11. Simon, Clea. . 波士顿环球报. 2014年7月1日 [2016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4日).
  12. Schluep, Chris. . youtube. [2016-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6).
  13. "excellent first novel about family, love, and ambition"
  14. Tobar, Hector. . 洛杉矶时报. 2014年7月4日 [2016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6日).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