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烈

余松烈1921年3月13日-2016年4月20日[1]浙江慈溪人,中国作物育种学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

长期从事小麦高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贡献卓著。为中国小麦高产开辟了新途径。1976年,在山东滕县创出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记录。

履历

1921年3月13日,出生于浙江慈溪;

1942年6月,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

1949年9月,辞去上海新农出版社经理职务,到山东大学农学院工作;

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山农1号”、“山农3号”;

1974年-1978年,主动到农村下放劳动锻炼,参与地方试验田增产攻关;

1976年,在山东滕县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

1978年,返校工作,任农学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长;

1979年,余松烈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

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4月20日,在山东泰安辞世[3]

轶事

  • 1996年,在山东滕县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638公斤的高产记录20年之后,余松烈获得了滕县农民代表赠与的一枚金质勋章[2]
  • 2010年6月8日,已经90岁高龄的余松烈照例亲赴试验田查看收获情况,曾对实验人员说试验田的小麦亩产,有可能达到800公斤,希望突破亩产1000公斤纪录[4]
  • 2011年6月,余松烈赴试验田查看收获情况,当年因为气候因素,影响了小麦产量,余松烈表示,“亩产800公斤,是我最后的愿望[5]。”三年后,农业部组织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等单位,在山东招远试验田使用余松烈创立的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亩产达到817公斤,刷新山东省冬小麦亩产纪录[3]

参考资料

  1. . [2016-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3).
  2. . 中国工程院. [2015-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中文(简体)‎).
  3. .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4. 邢兆远. . www.cae.cn. 201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5. . www.cae.cn.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