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運載火箭

信使號(英語:波斯語,"使節"之意)是伊朗第一種能將衛星送入軌道的一次性使用運載系統[3] 信使號發射系統在2009年2月2日發射,並成功將希望號衛星衛星送入軌道。[4][5]

信使號
用途低地球軌道運載火箭
制造商伊朗太空總署
制造国家 伊朗
外型及质量参数
高度22 公尺 (72ft)
直径1.25 公尺 (4.10ft)
质量26,000 公斤
2
LEO有效载荷
质量50(110英磅)[1]
相关火箭
本系列流星
发射历史
現役
发射场伊朗太空總署
总发射次数軌道:6[2]
成功次数軌道:4[2]
失败次数2[2]
首次发射亞軌道: 軌道:2008-08-17

Kavoshgar

2008年2月4日,命名為Kavoshgar-1 (波斯語, "Explorer-1")的亞軌道測試在國營電視臺公開。 2007年2月25日進行的飛行測試可能也具有相同的性質。 首次飛行負載了測量高空大氣的儀器。據伊朗通訊社,2008年2月4日發射的火箭以液態推進劑驅動,可能是衍生自流星-3的設計。火箭到達離地約200–250 km的太空,並成功傳回科學數據。

2008年2月19日,伊朗提供有關信使號的相關新資料,並且公開Kavoshgar-1使用的是兩節火箭。[6] 第一節火箭在升空100 秒後脫離,並乘降落傘回到地面。第二節繼續飛行到離地約200 公里。不過此次飛行並未試圖到達軌道速度。

伊朗國營電視臺早期的報告提出,Kavoshgar-1使用三節火箭,第一節在90 秒之後分離,最後火箭進入離地200-250公里的軌道。[7][8]

早在2007年2月25日,伊朗就已成功開發且發射一個探空火箭。不過無法得知此火箭與2008年2月4日發射的火箭是否為同一類型。

運作記錄

信使號-1

2008年8月17日,伊朗官方宣布成功發射一臺無負載的信使號火箭。這是伊朗為了發射首個自產的衛星希望號所做的準備。[9] 伊朗航空組織的領導Reza Taghizadeh透過國家電視台發言:「信使號運載火箭已在今日發射,我們首次將一顆替代的假衛星送入軌道。」[10] 根據伊朗公布的資料,這顆替代的假衛星被送入離地650 km的近地軌道,每24小時通過伊朗上空6次。[11][12]

發射失敗的傳聞

據美國官方所述:「火箭在升空後不久就失敗了,所以根本無法抵達預定位置。」[13] 不過伊朗國家電視臺在幾分鐘後就播出了火箭升空的過程。[14] 伊朗官方嚴厲抨擊上述的指控,並且聲明希望號衛星將在不久後發射。[15] 約6個月後,伊朗確實在2009年2月2日發射了衛星。

發射希望號衛星

2009年2月2日,一個信使號火箭載運希望號衛星進行了伊朗的首次軌道飛行。[16] 信使號-2是一個兩級運載火箭,長22 m、直徑1.25 m、重約26噸。希望號衛星27公斤重,被送入近地點245.5 km、遠地點381.2 km的橢圓軌道。[4][17] 信使號-2 顯然比前機型更先進有力。[18]

往後的發射

伊朗已經開始發展計畫中的Block-II Safir的推進器,試圖加倍其負載量,並在2010年運作。第一節增加兩個捆綁式固體引擎推進器(來自流星-3C),可能還在原有的火箭上增加了第三節固體發動機,信使號獲得更多負載能力。

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在2009年4月14日宣布開始此推進器的研發。此推進器可將衛星送入700-(430-英里)高的軌道或者加倍原本的負載量。已知伊朗在2010年結合液態推進劑與固體發動機技術,開發出兩倍於現在信使號推進器的Safir block-II class space booster。伊朗正在開發一個幾乎以固體為推進劑的推進器,能以330kg的負載進入進地軌道。[19] 信使號-B火箭的處女航位在塞姆南省,載運伊朗的第三個本土衛星Rasad 1,在2011年6月15日09:14 UTC升空後,這個重15.3 kg的衛星於數分鐘後成功進入軌道。

2012年2月3日,升級後的的信使號增加20%推力,載運50 kg的Navid衛星進入太空。火箭的第二節比舊款的更寬。[1]

2015年2月3日,信使號載運一個50 kg的Fajr衛星發射升空。[2]

未證實的失敗記錄

Fajr地球成像衛星在2012年5月23日、9月22日以及2013年2月17日在塞姆南航天發射場發射失敗。伊朗並未公布這三次發射失敗的記錄。[20][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http://jamejamonline.ir/newstext.aspx?newsnum=100803210565
  2. Stephen Clark. . Spaceflight Now. 2 February 2015 [2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6).
  3. Parisa Hafezi. . Reuters. 2008-08-17 [200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4. . NASA NSSDC.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5. . US Missile Defense Agency.
  6. . Press TV. 2008 [200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30).
  7. Ali Akbar Dareini. . Space.com. 2008 [200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8).
  8. . Associated Press. 2008 [2009-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9. . BBC News. 2008-08-17 [2008-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10. . Reuters. [2008-08-18].
  11. . 伊通社. 2008-08-16 [August 18,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2).
  12. .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1).
  13. . Reuters. 2008-08-19 [200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1).
  14. YouTube - Iran launches rocket into space
  15. . [20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8).
  16. McDowell, Jonathan. . Jonathan's Space Report. [2009-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2).
  17. (PDF). Iranian Space Agency. 9 February 2009 [2009-03-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05).
  18. Shiga, David. . New Scientist. 2009-02-09 [2009-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19. .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20. Hansen, Nick. .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October 1, 2012, 24 (1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