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頂替症候群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騙子症候群英語:)。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與因墨斯(英語:)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1] 。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有研究顯示,冒名頂替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當中較為常見[2] ;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沒有差異[3]

背景

冒名頂替症候群並不被視為精神疾患,不過臨床心理學家對此現象從事不少研究。傳統認為冒名頂替症候群是一種人格特質,但近年來研究者傾向於把它視為對特定情況的反應,雖然某些人較容易出現此症狀,或是症狀較其他人嚴重,但目前的證據並不支持將之歸類為一種人格特質[4]

表現

因墨斯與克蘭斯歸類出幾項冒名頂替症候群的表現[2]

  • 勤奮:這些人通常非常努力工作,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是為了避免讓別人發現自己是騙子。但是勤奮工作會換來更多成功與掌聲,讓他們持續陷入擔心被識破的輪迴中。
  • 造假的感覺
  • 運用魅力,某些人除了展現工作能力外,可能會在職場運用自己的魅力來獲得讚許[2],但當他們獲得認可後又會認為自己的成就完全是依靠魅力得來的,與自己的工作能力無關。
  • 避免展露自信

普及率

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指出,五名成功人士中有兩名認為自己是騙子,另有研究發現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經認為自己是騙子[2]

曾經歷過此症狀的名人包括:編劇查克·洛爾[5] 、暢銷作家尼爾蓋曼[6] 、暢銷作家約翰·葛林、商業界強人雪柔·桑德伯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7] 、與演員艾瑪·沃特森[8]

愛因斯坦在他臨終前有可能也遭遇此症狀[9]

參考文獻

  1. Clance, P.R.; Imes, S.A. .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78, 15 (3): 241–247. doi:10.1037/h0086006.
  2. Clance, Pauline Rose; Imes, Suzanne A. (PDF).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978, 15 (3): 241–247 [19 February 2015]. doi:10.1037/h0086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6).
  3. Laursen, Lucas. . Science Careers. [2016-03-28]. Web. 23 Oc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4. McElwee, Rory O'Brien; Yurak, Tricia J.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Social Sciences Full Text (H.W. Wilson). 2010, 8 (3): 184–197.
  5. .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3).
  6. Neil Gaiman's commencement speech to the University of the arts graduating class of 2012 Philadelph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8. .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9. .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参见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