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體虛無主義

分體虛無論(也叫做組件虛無論,或者僅簡稱虛無論)是分體學的立場,主張不存在具有固有部件(proper part)的物體(不只是空間上的物體,也包含在時間上物體不具有任何時間部件)。簡單來說,即主張「沒有東西是任何東西的固有部件」。[1]

說明

大部分人都知道整體(whole)和部分(part)是什麼;它們是兒童或嬰兒首先學會的概念之一。一顆球是由兩個半球組成,所以一顆球是由兩個半球的部分所組成的整體。每個我們在這世界上所經驗到的單獨物體都是有部分的整體,我們從來沒有經驗過沒有部分的整體。例如,尾巴是獅子的部分,一朵雲是一個更大天氣系統的一部分,或者用視覺的詞彙,天空的一部分,而鹼基則是DNA鍊的一部分。我們唯一知道沒有部份的事物是已知存在的最小的事物,像是夸克或輕子,但夸克或輕子都不能被看到,所以它們是不能被經驗到的,或者說至少是不能被直接經驗到,而是必須間接透過其浮現的性質推論其存在。而我們所能經驗到的物體都有部分。

有些哲學家已論證,沒有部份的物體不存在。他們論證的基礎是,主張我們的感官給我們的只有關於實在(reality)的模糊資訊,因此我們感官不可信賴;例如,我們無法看到組成任何事物的最小組成單元,這些最小的組成單元是個別且分離的物件(item),並且這些物件是從來不曾統合或聚在一起變成非個別的物件。由於這些最小組成單元不曾組成任何整體的物件。因此,根據分體虛無主義的概念,如果實在的組成單元從來不組成任何整體的物件,那麼所有實在都不包含任何整體的物件,即使我們直觀上可能認為是如此。

討論

分體虛無論隱含否定古典分體論的觀點,古典分體論根據哲學家Achille Varzi定義如下:[2] 分體學(源於希臘文μερος, ‘部件’): 是部件到整體的關係以及一個整體之中的部件與部件關係的學問。分體學的源頭可追朔至哲學的早期,從原子論持續到柏拉圖的作品(尤其是the Parmenides以及Theaetetus),亞里斯多德(尤其是the Metaphysics,以及the Physics,以及the Topics,與De partibus animalium,)以及巴門尼德斯(尤其是在Ciceronis Topica)。

脚注

  1. Sider, Theodore (2009), Nihilism and Ide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DF)
  2. Mere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