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教
背景
过程
1964年7月2日,中宣部调查组进入北京大学调查。8月29日,调查组向中宣部提交《一号报告》。[1]
根据这些估计,调查组建议在北京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0月21日,调查组拟定了《关于在北京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初步计划(草稿)》。
11月初,北大社教开始,由五人小组及其领导下的工作队负责。五人小组成员是 :张磐石(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仰娇(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徐子荣(公安部副部长,后由侯西斌处长参加)、庞达(中央宣传部教育处副处长)、宋硕(中共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张磐石任工作队队长,其他成员共270人。
11月12日,在机关总支党员大会上,工作队成员发言说,“感到有一股阴影和工作队作对,搞阴谋活动”。11月19日,调查组写出《北大调查组第二次报告》,认为北大党委的领导“实际上走的是资产阶级的道路方向”。
1965年1月11日,张磐石召开全体工作队员和活动分子紧急会议,认为“斗争形势很好”。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北大党委即据此批评了工作队“左”的错误。
3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北大社教问题。认为北大是比较好的学校,陆平是好同志犯了某些错误。3月5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来到北大作报告。3月9日至19日,中共北京市委在国际饭店召开北大党员干部会议。万里作报告时,再次肯定陆平是好同志。3月19日,在全体工作队队员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张子意作报告,肯定成绩的同时,着重批评了工作队的缺点和错误。
4月28日至29日,中宣部召开全体工作队员大会,撤销张磐石队长职务,由徐立群任队长。
6月29日上午,彭真向工作队全体队员和北大党员干部作报告。7月29日,北大党员干部整风学习会开始,250多人参加。
1966年1月,北大哲学系的整风完结,北大社教就此结束。[2]:27
后续
1966年5月25日,聂元梓等七人在北大贴出大字报《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据龚育之回忆,七人均是北大哲学系社教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对《二十三条》后纠“左”不满。
参考
- 王效挺. . 世纪. 2002, (5): 27-29.
- 林小波. . 文史精华. 2003, (9):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