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音體系

音樂術語。把半音音階(Chromatic scale)中的某些音外加自然音階(Diatonic Scale)為主的曲調上,或用半音音階來完全取代自然音階,都是屬於半音體系。 前者可見於主音音樂中,例如海頓(F. J. Haydn, 1732-1809)和莫札特(M. A. Mozart, 1756-1791)及早期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音樂,常常用快速半音音階作為華彩裝飾音。舒伯特(F. Schubert, 1797-1828)常用半音造成變化和弦以便於轉調。 從十九世紀中期起半音體系(尤其是變化和弦及轉調)的用法被大量的應用,有些作品不斷轉調,已威脅到調性音樂的地位,例如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在歌劇《崔斯坦與易梭德》(Tristan und Isolde)中的序曲影響到二十世紀的無調性音樂,後來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發展十二音制(Twelve-Tone System)使半音體系成為完全獨立的和聲體系。德布西(C. Debussy, 1862-1918)應用半音體系造成極具個人特色的印象派風格與和弦色澤變化。

參照: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六十九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