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地蛛

卡氏地蛛学名:)为地蛛科地蛛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台湾岛中国大陆湖南等地[1],其種名是為了紀念蛛形動物學家Ferdinand Karsch。

卡氏地蛛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蛛形纲 Arachnida
目: 蜘蛛目 Araneae
科: 地蛛科 Atypidae
属: 地蛛属 Atypus
种: 卡氏地蛛 A. karschi
二名法
Atypus karschi
(Dönitz, 1887)[1]

特徵

全身為黑色或褐色,頭胸部略呈方型,大顎發達,步足粗壯[2];若蛛體色呈琥珀色,上顎與成蛛一樣發達[3]

習性

巢穴呈管狀,通常將巢穴築在陰暗山壁或樹幹的根部,最頂端被封起,以防止掠食者,其中一半暴露於地面上。狩獵時躲在巢穴的中間位置,當獵物爬過巢穴,便透過有如絲襪般的管壁咬住獵物,再將獵物拖回地下享用,破掉處再補起即可。[2]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楊維晟. . 天下文化. 2011. ISBN 978-986-216-845-5.
  3. 卡氏地蛛成年與未成年的影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