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
历史
1924年起,共产国际推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遇到重重困难。因此决定要会聚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殖民地的反殖民民族主义资产阶级政党的力量,特别是1926年中国大革命形势高涨,国民党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顺利北伐的刺激。[2]
国际工人救济会主席、德国共产党人威廉·明岑贝尔格发起创建反帝大同盟,以个人名义邀请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革命者包括中国国民党在欧洲的代表廖焕星(旅德国民党支部负责人,1926年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驻反帝大同盟全权代表)、刘溥庆(即柳溥庆,国民党驻法总支部代总支主席)、邵力子(国民党常驻莫斯科中山大学代表),印度国大党的尼赫鲁与维连德拉纳什·查托帕迪亚雅、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乔赛亚·古梅德、阿尔及利亚北非之星的梅萨利·哈吉、印度尼西亚协会的穆罕默德·哈达、加勒比殖民地联盟的Max Clainville-Bloncourt,欧美左翼人士包括芬纳·布罗克韦, 麦克马纳斯, Edo Fimmen, 雷金纳德·布里奇曼, 加布丽埃勒·杜秦,社会名流如亨利·巴比塞, 罗曼·罗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特邀代表宋庆龄等,于1927年2月10日在比利时布鲁塞爾召开大会。175名各国代表与会,其中107人来自37个被殖民国家。大会目的是在全世界创造民众反帝运动。使用“联盟”(league)这个词,是与通过托管地使殖民主义永久化的国际联盟针锋相对。[3] 大会通过了三项决议:中国的反帝斗争、美国对拉美的干涉、黑人解放。[4]会后接着召开了世界反殖民主义大同盟大会。
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拒绝响应倡议并在随后抵制反帝大同盟。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的让·龙格批评它为“苏维埃式的含混闲谈”。
1928年7月,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布哈林在会上作了《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报告,提出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第三时期”理论。“第三时期”又被称为革命或战争时期,认为这个时期将是“大规模阶级搏斗的时期”。随后指出社会党法西斯化。
1929年7月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反帝大同盟第2届大会,84名受压迫国家代表与会。
1932年6月,反帝大同盟执行委员亨利·巴比塞、罗曼·罗兰、宋庆龄等提议世界反战运动。1932年8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成立“国际反战委员会”。1933年2月7日,上海反帝大同盟发表《欢迎世界反帝大同盟东北调查团来华通电》。
在中国的分支
参考文献
- John D. Hargreaves, "The Comintern and Anti-Colonialism: New Research Opportunities", African Affairs, 92, 367 (1993): 255–61.
- Fredrik Petersson, We are Neither Visionaries, nor Utopian Dreamers: Willi Münzenberg, the League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the Comintern, 1925-1933. PhD diss. Abo Akademi University Turku, 2013.
- Vijay Prashad, "The Darker Nations: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Third World", page 21
- French: "L'exploltation impérialiste a pour résultat l'extinction graduelle de races africaines. Leur culture va se perdre (...). Pour nous, la lutte contre l'impérialisme est identique à la lutte contre le capitalisme."
- 内蒙古新闻网:绥远反帝大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