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獲兩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演員列表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奥斯卡金像奖(又名学院奖)每年都会颁发4个演员表演类奖项,分别是男主角男配角女主角女配角奖。这其中已有过数次一位男演员女演员在同一年中获得两个奖项的提名,其中第一次发生在1938年。根据学院的评奖规则,只要有足够多的选票支持,演员在同一年中获提名的数量没有限制[1]。唯一一项有关演员多项提名的规则是一位演员不能够因同一部电影中的表现而获得多个提名。这一规则是在巴里·菲茨杰拉德因《与我同行》同时获得男主角和男配角奖两项提名后增加的[2]

费伊·贝恩特(左)和凯特·布兰切特(右)分别在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同时提名女主角和女配角奖

截止2019年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一共有12位演员在同一年中获得了两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这其中的第一位是女演员费伊·贝恩特,她因《白色横幅》和《红衫泪痕》分别在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女主角和女配角奖提名。而最近的一次则是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史嘉蕾·喬韓森分别以《婚姻故事》和《兔嘲男孩》获女主角和女配角奖提名[2]。这其中有七位演员最终有在其中一项上胜出,但还没有过任何一位演员在同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两个表演奖项。有四位演员最后在两个奖项上都落了空,分别是因《迷雾中的大猩猩》和《上班女郎》获提名的雪歌妮·薇佛[3],因《長日將盡》和《以父之名》获提名的愛瑪·湯普森[4],因《天上人間》和《时时刻刻》获提名的茱莉安·摩爾[5],因《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和《搖滾啟示錄》获提名的凯特·布兰切特[6]以及因《婚姻故事》和《兔嘲男孩》獲提名的史嘉蕾·喬韓森。

提名

年份
(届数)
姓名奖项电影结果
1938
(第11届)[7]
费伊·贝恩特 女主角 《白色横幅》 提名
女配角 红衫泪痕 获奖
1942
(第15届)[8]
特雷莎·怀特 女主角 洋基的驕傲 提名
女配角 忠勇之家 获奖
1944
(第17届)[9]
巴里·菲茨杰拉德 男主角 与我同行 提名
男配角 《与我同行》 获奖
1982
第55届[10]
潔西卡·蘭芝 女主角 弗兰西斯 提名
女配角 杜絲先生 获奖
1988
(第61届)[11]
雪歌妮·薇佛 女主角 《迷雾中的大猩猩》 提名
女配角 上班女郎 提名
1992
(第65届)[12]
艾尔·帕西诺 男主角 闻香识女人 获奖
男配角 大亨游戏 提名
1993
(第66届)[13]
荷莉·亨特 女主角 鋼琴別戀 获奖
女配角 黑色豪門企業 提名
愛瑪·湯普森 女主角 告別有情天 提名
女配角 以父之名 提名
2002
(第75届)[14]
茱莉安·摩爾 女主角 天上人間 提名
女配角 时时刻刻 提名
2004
(第77届)[15]
傑米·福克斯 男主角 雷之心靈傳奇 获奖
男配角 借刀杀人 提名
2007
(第80届)[16]
凯特·布兰切特 女主角 伊莉莎白:輝煌年代 提名
女配角 搖滾啟示錄 提名
2019
(92届)[17]
史嘉蕾·喬韓森 女主角 婚姻故事 提名
女配角 兔嘲男孩 提名

参考资料

  1.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8).
  2.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08-03-08 [201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3. . Moviefone.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3).
  4. . Moviefone.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9).
  5. . The New York Time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6. . The New York Time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6).
  7.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7).
  8.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9.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6).
  10.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5).
  11.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12.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3.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9).
  14.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5.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6.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7.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20-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