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菸
吸菸(英語:,粵語:食煙,閩南語:食薰),或稱抽煙,是從燃燒煙草產品吸食煙草的致癮化學物質尼古丁,特別是吸食香煙、雪茄及煙斗等行為,香煙的主要成份包括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
吸煙者及被動吸二手煙者會吸入數千種有害化學物質,吸煙除了引致口臭、牙漬、咳嗽、痰多或喉部不適,更會引致各種病症,尤其是肺癌等疾病造成肺部嚴重損害。因此歐盟及美國都允許雇主拒絕聘用及開除吸菸者,而許多國家也規定室內公共場所不得吸菸、禁菸令也開始延伸至許多室外場所、有一些地方甚至立法禁止私人住宅吸菸。
歷史
早期
吸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開始在南美培育農產品消費,後來演變到燃燒的植物物質,或者因意外事故或探索其他方式消費的意圖。許多古代文明,如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在宗教儀式中燒香。這種做法後來通過天主教和東正教教堂。在美洲吸煙可能有它的起源在焚香儀式的巫師。
北美東部部落會進行大量的煙草袋作為貿易項目,部落的人民往往會用煙斗抽煙。吸煙,煙草作為醫藥用途。作為一種止痛劑,它用於耳痛和牙痛。
流行

美洲印第安人已经在种植烟草,哥倫布親見阿拉瓦肯族(Arawakan)印第安人的煙草。詹姆斯城(Jamestown)人約翰·羅爾夫(John Rolfe)是第一個知道如何種植煙草的人。1612年羅爾夫引進素質優良的煙草種子,種出來的煙草品質更好。他在弗吉尼亚州种植,并在英国出售,風味更受歡迎。John Rolfe和包爾坦酋長的女兒普卡康蒂公主(Pocahontas)結為夫妻。普卡康蒂的儿子Thomas Rolfe继承父亲的烟草种植业。
法國人Jean Nicot在1560年推出的法國煙草,煙草,然後蔓延到英國。如同咖啡和鴉片,煙草只是許多最初是作為一種醫藥用的麻醉品之一。
佛教和尚戒饮酒,酒是五戒之一,但未提到吸菸。《四分戒》中第四卷甚至提到釋迦文佛教人为了治疗熱帶疾病去吸食一些藥草煙霧的方法。中国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明确禁止吸煙。
香煙約於明朝末年傳入中國。1637年,崇禎為了禁烟,勒令以斬首示眾懲罰私種、私售者[1]。不過遼東與努爾哈赤苦戰的兵部尚書洪承疇卻上奏說“遼東士卒,嗜此若命”,導致禁烟過程出現障礙。《清史稿》列傳十八有遼西將領孫得功駐守義州時曾疏言:“禁淡巴菰,令未能行。步兵皆用火器,尤宜申谕戒革……”。清初士人王士禛的筆記記載:“今世公卿、士大夫,下逮輿隸婦女,無不嗜烟草,田家種之連畛,頗獲厚利。考之《本草》、《爾雅》,皆不載。”[2]
目前只有略高于5%的世界人口受到反吸烟法的保护。世界衛生組織估计,与吸烟相关的疾病每年导致大约500万人过早死亡,其中有大约60万非吸烟者死于二手烟的危害。[3]
吸煙的影響
在1920年代後期,德國科學家發現吸煙與肺癌之間的聯繫,導致在現代歷史上的第一個反吸煙運動,儘管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軍人在外戰鬥,為了提神或已經成癮,皆無法不吸菸,這個運動即告夭折。1950年,英國研究人員展示了吸煙與癌症之間的明確關係。
毒性比較
醫學期刊《柳叶刀》常見管制藥品比較圖顯示合法毒品、菸、酒的傷害性及成癮性其實不低。
戒菸運動
参考资料
參見
- 鼻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