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坊
咸安坊是武汉市的一处近代里份,靠近胜利街、南京路,当时属于汉口英租界。现在咸安坊附近的道路有江汉路、花楼街、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等等。它最初是监利棉商黄少山携家来汉做地产生意时投资兴建的,模仿了上海石库门的风格。[1]船王卢作孚、药业大王陈太乙、汉剧演员陈伯华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1993年,咸安坊被列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是其中唯一受到“一级保护”的里份式建筑。[2]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咸安坊 | |
---|---|
所在 | 汉口江岸区胜利街南京路 |
时代 | 1915年 |
等级 | 一级保护 |
编号 | 110915 |
历史
1915年春,34岁的监利棉商黄少山来到汉口英租界。他在汉口商业繁华区附近买下一块地,决心修建高档住宅。于是,兴汉昌营造厂等四家营造厂完成了这项工程。第一栋样板房有三层,建筑面积255.5平方米,装上了天井、彩色玻璃门、磨石地板。之后又兴建了多栋住宅,受到了周围的买办商人和华人白领的青睐。咸安坊15号成为黄少山自己的住所。1920年,地皮大王刘歆生在附近修筑了柏油路,商业活动逐渐频繁。之后附近又修建了同仁里、德永里、启昌里,这些里份联成了一整片住宅区。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卢作孚曾住在咸安坊。他在汉指挥长江航运,并组织了工业物资的撤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咸安坊的住宅交公,统一分配。1963年坊内住进200多户人家,房屋进行了改造,不少原有格局因此被毁。[3]经过近百年的历程,咸安坊的一些建筑损毁严重,墙面剥落、木质台阶腐朽等问题普遍存在。2012年,政府对咸安坊进行改造,一些外围建筑被拆除。[4]
建筑
咸安坊大体呈四边形,为胜利街、鄱阳街、南京路、北京路所包围,总面积约4.5公顷,内有64栋房屋。入口处为中式月亮门。[5]其主巷为Y字形结构,路宽6米,将整个建筑群分为3块。内部还有疏密有致的次巷。坊内的一些住宅突破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模式,锐角户型平面、临街山墙处开门等处理手法都得到了运用。咸安坊的住宅主要是“两间式”(73%)、“三间式”(12.5%)以及一些变异型式,并根据地形、规划和市场需求有所变化。作为近代高等里份式住宅,咸安坊的设计体现了当时的要求,即“钢窗蜡板”。几乎每家均装设带花纹的金属窗,地板则采用洋松企口板,最初都是上蜡的。大部分房间采光良好,有着丰富的装饰,细节处理精细。这些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厚约4米,有着良好的隔热、隔音功能。[6][7]
参考资料
- 颜小苗.咸安坊[J].大武汉,2011,(第11期).
- 咸安坊:民国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高级里分住宅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凤凰网.
- 咸安坊:品味大汉口花样年华的前世今生. 武汉晨报.
- 满楼隐患重重 武汉部分优秀历史建筑亟待保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武汉晚报.
- 朱石明编著. 汉口老房子. 武汉市: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页107.
- 余波,李百浩.汉口里分研究之七:咸安坊[J].华中建筑,2009,(第1期).
- 咸安坊:钢窗蜡板. 武汉晚报. 2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