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館政變

啤酒馆政变德語:[注 1]在1923年11月9日晚上,由德国纳粹党慕尼黑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发动,計畫仿效先前貝尼托·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来推翻魏玛共和国,但最后失败。主要策划者包括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一战德军名将埃里希·鲁登道夫及其他战斗联盟(Kampfbund)的成员(由纳粹党冲锋队、Oberland League与Reichskriegsflagge等组织组成)。

啤酒館政變

啤酒館政變時的玛利亚广场
日期1923年11月8日-11月9日
地点
结果 国家防卫军胜利
政變失敗,納粹黨領袖遭逮捕
参战方
納粹黨
冲锋队
巴伐利亞政府
国家防卫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阿道夫·希特勒
埃里希·鲁登道夫
恩斯特·罗姆
鲁道夫·赫斯
路德维希·馮·施勃纳-里希特
赫尔曼·戈林
古斯塔夫·馮·卡爾
尤金·冯·尼林
汉斯·冯·赛塞尔
奥托·冯·洛索夫
兵力
3,000人 130人
伤亡与损失
16人 4人


政变失败后三天,希特勒被判叛国罪。他的部分同党被捕,也有些逃到奥地利魏玛共和国政府捣破纳粹党的总部,并查封了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被判监五年,其部下鲁道夫·赫斯被判监18個月,魯登道夫則被判無罪。在牢狱中,赫斯担当秘书,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作为后者的自传与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這次政變雖被鎮壓,卻提高了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同時希特勒明白不能以武力夺权,而是应该用合法的途径。希特勒最后在该年12月獲釋。

啤酒館政變的結果是納粹的發展和促進。

事件中,有16位纳粹党的支持者身亡。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的前言中提及他们的名字,并讚賞他们是烈士。1935年,以上死者葬於慕尼黑一个装修华丽的墓室中。1947年,盟军破壞墓室,并把遗骨四散。

現代回應

69年後,一些團體抗議將柏林圍牆倒塌的11月9日定為德國國定假日,因為這一天同時是啤酒館政變和水晶之夜的日子;後來德國統一紀念日定在東德加入西德的10月3日。

参见

注脚

  1. 德语多用希特勒政变/希特勒-鲁登道夫政变(或)、英语多用啤酒厅政变英語:)或慕尼黑政变英語: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