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發現

回溯發現(precovery,是pre-discovery recovery的簡短語詞)[1][2]天文學上在舊的圖檔或乾版中尋找某天體的影像,其目的為更精確的計算該天體的軌道。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小行星上,但有時也發生在彗星矮行星、衛星或是恆星;甚至是系外行星也都曾經在已經歸檔的舊圖檔中被回溯發現[3]。而在英文中的"precovery"原本是先前發現的天體從影像中消失不見(如隱身在太陽後方),但現在又再度從影像中被發現(可以是迷蹤小行星迷蹤彗星)。

一個天體的軌道計算涉及觀測其位置次數的多寡。測量的次數越多,位置與時間分離的越廣泛,計算的結果就可以更準確。然而,對於一個新發現的天體,只有幾天或數周的測量位置可用,這僅僅可以做出初步的軌道計算(不精確的)。

當對一個天體特別有興趣(例如,可能撞擊地球小行星),研究者就會開始搜尋舊有的圖檔,期能回溯發現該天體的影像。利用初步計算的軌道預測在舊的影像檔案中可能出現的位置。對這些影像(有時是幾十年)搜尋,以瞭解它是否已經被拍攝過。如果有,那麼就可以進行更精確的軌道計算。

因為這涉及大量的體力勞動,在快速的電腦普及之前,對可能的小行星發現進行圖像分析和測量是不切實際的。通常,這些影像是為了其他的目的(研究星系等)而做了幾年或幾十年,因此不值得為尋找普通的小行星去花費時間回溯發現圖像。現在,電腦可以很容易的分析數位化的天文影像,並將它們與十億顆天體的星表進行位置比對。看看它們是不是一顆恆星,還是實際上是一顆新發現天體的回溯發現。自1990年代中葉以來,這項技術已經被用來確定大量小行星的軌道。

例子

回溯發現的一個極端情況是2000年12月31日發現的2000 YK66,被計算出是顆近地小行星。回溯發現透漏他之前在1950年2月23日就已經被發現並命名為1950 DA,並且已經失蹤了半個世紀。這特別長的觀察週期允許進行非常精確的軌道計算,因而確認與地球碰撞的機會很小。在這顆學行星被算出足夠精確的軌道之後,它被賦予編號:(29075) 1950 DA

(69230) Hermes是在2003年發現並賦予編號,但被發現早在1937年就已經被命名,但後來被丟失了。因此,他的舊名字被重新套用。半人馬小行星(2060) Chiron在1977年被發現,回溯在1895年的影像中就已經從中定出位置[4]

海王星是回溯發現的另一個極端的例子。伽利略在1612年12月28日和1613年1月27日就紀錄到海王星在軌道上的位置,從地球上看,它當時就在木星的附近。由於海王星的移動速度相對於其它當時已知的行星非常緩慢,使伽利略誤認它是一顆恆星,使這顆行星至1846年才正式被發現。伽利略確實注意到這顆星的位置似乎移動了,在這兩次觀測中,它與另一顆恆星的距離明顯改變了。然而,與攝影向不同的是,像伽利略這樣製作的圖像通常不夠精確,不能用來精練天體的軌道。在1795年,傑羅姆·拉朗德也誤以為海王星是恆星[5]。在1690年,約翰·佛蘭斯蒂德同樣也將天王星誤認為恆星,甚至將它編目為"金牛座34"。

矮行星

發現和回溯發現資料最著名的是已知可能矮行星的小行星:

天體發現
回溯發現
智神星18021779[6]
冥王星19301909[7]
(38628) Huya20001996[8]
(28978) Ixion20011982[9]
(50000) Quaoar20021954[10]
(307261) 2002 MS420021954[11]
(90377) Sedna20031990[12]
(90482) Orcus20041951[13]
Haumea20041955[14]
Eris20051954[15]
Makemake20051955[16]
(225088) 2007 OR1020071985[17]
2013 FZ2720132001[18]
2015 RR24520152004[19]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McNaught, R. H.; Steel, D. I.; Russell, K. S.; Williams, G. V. . Jessica Chapman; Russell Cannon; Sandra Harrison; Bambang Hidayat (编). . IAU Colloquium 148. Bandung, Indonesia: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70. March 7–11, 1994 [2010-02-13]. Bibcode:1995ASPC...84..170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2. AANEAS: A Valedictory Repo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D.I. Steel, R.H. McNaught, G.J. Garradd, D.J. Asher and K.S. Russell, 25 March 1997
  3. Villard, Ray; Lafreniere, David. . HubbleSite NewsCenter. NASA. April 1, 2009 [2009-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5).
  4. (2009-09-17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9).
  5. Fred William Pric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52 [2009-09-11].
  6. .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
  7. Wild, W. J.; Buchwald, G.; Dimario, M. J.; Standish, E. M. .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December 1998, 30: 1449 [19 January 2017]. Bibcode:1998DPS....30.5514W.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4).
  8. (2009-06-13 last obs). [201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1).
  9. (2009-05-21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10. (2009-09-12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11. . 2011-12-12 [2015-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5).
  12. (2010-01-05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13. (2009-04-28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14. (2010-01-26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8).
  15. (2009-11-20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16. (2010-01-26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2).
  17. (2009-10-19 last obs). [2010-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9).
  18. (2014-03-26 last obs). [2015-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4).
  19. (2016-06-08 last obs). [2016-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7).

外部連結

查询維基詞典中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