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Erik Axel Karlfeldt1864年7月20日-1931年4月8日),瑞典诗人。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曾于1918年拒绝了该奖项。埃里克是諾貝爾獎史上第一位於死後獲獎的得獎人。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1906年)

「卡爾費爾特自上大學就開始孜孜不倦創作詩歌,一生所出版的六部詩集依次為《曠野與眷愛之歌》、《弗利多林之歌》、《弗利多林之樂園》、《弗羅拉和波莫娜》、《弗羅拉和貝洛娜》、《秋天的號角》。通覽卡氏詩歌,人們即可見出詩人所抒寫的四大題材:達拉娜古老文明的眷慕和禮讚、愛、自然與農人生活。這些題材雖被詩人處理得深厚繁複、細膩動人,但畢竟缺少對重大社會問題的關注,缺少時代氣息。就藝術而論,卡爾費爾德的最大貢獻是開掘了傳統技巧,完善了古典風格。他的作品想像豐沛、節奏明暢、用語生動、風格純樸,字語間彌漫著一種神秘的革新、試驗性的變動。」(孟憲忠語)[1]

生平

早年

达拉纳卡尔博的托尔夫曼斯耶尔登农场,卡尔费尔特在此出生并长大

卡尔费尔特出生在在达拉纳东南部的福尔克尔纳教区卡尔博村的托尔夫曼斯耶尔登农场。他的父亲是来自尤拉尔博的农民埃里克·埃里克松,母亲是安娜·扬斯多特尔来自卡尔博以北的希特贝肯;后来取姓为卡尔费尔特。教区牧师阿克布卢姆认为埃里克·阿克塞尔很有学习天分,能够进一步深造,他于是在1878年进入了韦斯特拉斯文法学校。在学校,他是有15名男生的最好的班级的一员,还是校文学社的成员。他的住处基尔克贝肯当时是城市的郊区,一到假期他就回到卡尔博的家中。1882年夏,他曾做过横穿达拉纳的徒步旅行。1884年秋,他遇到了体操老师的女儿、年轻的安娜·博林,二人坠入了爱河。虽然毕业后就没有与她重会,但博林成为了他后来许多爱情诗的灵感来源。[2]

托尔夫曼斯耶尔登农场别墅室内

父亲埃里克松负了债,农场陷入困顿。他开始伪造汇票承兑票据及亲属的签名。这些行为最终被发现了,1885年5月,他被逮捕,并在6月被萨拉的法院判处詐欺罪,需在郡监狱服两年苦役。这时埃里克·阿克塞尔以优良的成绩拿到了学位。他的童年的住所被迫拍卖,他父亲犯罪所带来的耻辱,都对年轻的埃里克·阿克塞尔产生了很大影响。[3]

榮譽

作家在1904年被推選為瑞典學院院士,1907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委員,1912年被任命為該委員會的終身秘書。[1]

主要作品

這位作家一生出版六部詩集,分別是《曠野與眷愛之歌》、《弗利多林之歌》、《弗利多林之樂園》、《弗羅拉和波莫娜》、《弗羅拉和貝洛娜》、《秋天的號角》。[1]

作品的中譯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卡爾菲爾特(1931)》,台北市:九五文化 1981年。

参考资料

  1. 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95。
  2. Bergsten (2005), 页41–64
  3. Bergsten (2005), 页58–6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