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理由

學習的理由》(英語:If There is a Reason to Study),原作《The Soul 不想考基測》(英語:The Soul -- I Don't Want the Basic Competence Test)是由楊逸帆執導的一部教育紀錄片。本片從2009年3月開始拍攝,當時楊逸帆年僅十四歲,仍就讀宜蘭縣立人文國民中小學國中二年級。費時七年製作,2016年8月藉由群眾募資在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宜蘭上映。

學習的理由
If There is a Reason to Study
基本资料
导演楊逸帆
监制吳汰紝
主演陳立安 蔡沛玲 林雨萱 鞏興豪 楊逸帆
配乐史旻玠 楊逸帆
摄影楊逸帆 林彥甫
吳姿瑩 趙家賢 郭于寧 楊逸帆
制片商青醒Awakening
片长96分鐘
产地 臺灣
语言華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2016年8月12日
发行商牽猴子整合行銷

本片由楊逸帆拍攝自己在人文國中小的朋友們面對基測的過程,並追蹤他們一路到大學的改變歷程,探討升學與分流體系對青少年的影響,更觸及人們為何「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此一大哉問。

劇情簡介

台灣學生在國三之後,學習就得分流。怪的是,孩子成績越好,可選擇的學校越多。社會不成文的認知是,選擇學術高中,出路多;選擇職業學校,難回頭。面對未知的明天,十五歲的靈魂,將何去何從?

人文國中小是一所沒有分數與排名,讓學生廣泛探索自我的體制外學校。為了升學,這所學校的學生卻在2009年第一次面對基測。好奇心驅使,當時年僅十四歲,就讀人文國中小八年級的逸帆決定拿起攝影機拍攝《學習的理由》(原作:不想考基測)紀錄片,紀錄朋友們的升學心聲。

立安從小自學組裝零件、3D動畫,鄙視應試教育,卻漸漸在考試中吃到甜頭。雨萱成績優秀,偏偏更愛演藝,陷入兩難抉擇。沛玲怕自己跳舞的興趣沒出路,奮發苦讀,卻難以提升課業表現。興豪音樂才華洋溢,音樂老師卻去當了上班族,讓他不知:該「面對現實」,還是繼續逐夢?

主流教育告訴他們「安故守常」是生存條件,「努力讀書、考試」才能勝出。逸帆發現,面對新的遊戲規則,朋友們漸漸失去夢想的勇氣、學習的理由。為了替莘莘學子發聲,逸帆也親自挑戰基測,卻漸漸遺忘初衷......

製作過程

電影配樂與主題曲

曲別曲名作曲作詞編曲製作演唱
主題曲童年回憶楊逸帆楊逸帆聶琳吳孟諺余惠心 林軍妤 林玟圻 張語嫣 曾以寧 陳郁涵 羅雯欣 楊逸帆

2011年,在許多台灣體制內學生、家長、教師、行政主管與教育官員的採訪經驗中,導演楊逸帆深深感受到教育第一線的無力,寫下本紀錄片主題曲〈童年回憶〉,獻給片中舞蹈的女孩。

2013年,楊逸帆與曾獲2012年金鐘獎最佳音效獎的史旻玠展開合作,擔任《學習的理由》配樂師,並以〈童年回憶〉為主旋律,做出幾首配樂。

2016年,楊逸帆以「開放青少年素人參與專業錄製」的實習計畫邀約曾任十二夜紀錄片配樂的聶琳擔任〈童年回憶〉編曲[1]


《學習的理由》公益放映X影響力計畫

《學習的理由》主題曲錄製計畫

秉持青醒 Awakening團隊一貫的理念,《學習的理由》在網路上招募三位二十二歲以下的素人參與主題曲錄製,「希望讓這段製作過程成為對有緣人有幫助的實習經驗」[2]。不到一週,便湧入超過團隊能負荷的報名人數,使招募必須終止[3]。其後,七位素昧平生的少年少女從台灣雲林、嘉義、彰化、台中、基隆等地,紛紛來到台北和平阿帕錄音室進行三日課程,並在獨立音樂人吳孟諺的指導下完成主題曲錄製[4]。這首主題曲的MV也是在導演楊逸帆與攝影師林彥甫指導下,由有意學習影像製作的演唱者張語嫣、曾以寧擔任導演兼剪輯,在實作經驗中習得技能[5]

前導工作坊


獎項

年份國家影展項目
2014年台灣高雄教育影展開幕特映特約
2014年英國雪菲爾紀錄片影展Videotheque市場單元入圍
2014年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組季軍
2014年印尼國際電影獎紀錄片新人金獎
2014年台灣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入圍
2014年台灣南方影展最佳人權獎入圍
2014年中國深圳藝穗節教育單元特約
2015年台灣青少年影展開幕片特約
2015年美國紐約亞美電影節紀錄片青年觀點獎
2016年印尼世界紀錄片獎人道關懷獎得主
2016年美國環球電影節紀錄片單元入圍
2017年加拿大加拿大兒童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特約

評價

迴響

本片在台灣正式上映前,就已經在各地影展、試映會獲得許多迴響。

台灣導演徐漢強在2014年南方影展手冊序言〈創作的課題〉中提及,《學習的理由》是該年影展作品中,他認為「最驚人」的三部作品之一:「以挖掘台灣幾近變態的考試教育文化主題來說,本片可能是近期最好的作品」。

前媒體人、現任親職作家羅怡君在一篇影評中寫道,《學習的理由》讓十幾年來不斷擺佈教育,卻找不到主人的「巨大黑手」現身了[6]

2016年8月12日,時任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在《學習的理由》首映前[7],於教育部接見楊逸帆及青醒 Awakening團隊成員。會後,陳良基在facebook粉絲頁表示,這部作品忠實呈現了孩子的學習動力與潛能,如何在進入教育體系後被「急速凍結」,反映台灣教育現場普遍的真實。並坦言:單一價值觀的學習評量制度,相對無趣,更使能力太強的被排擠,表現太差的被霸凌,學習變成是件痛苦的過程,人生的無奈。此外,他更請楊逸帆邀請海外實驗教育機制,為台灣教育注入活水。

2016年12月31日,影評人鄭秉泓將《學習的理由》評為「2016年最傑出的台灣電影」[8],寫道:「今年最驚喜的台灣電影!不是因為導演是國中生,更在於它切入的角度,以及思辨的方式。我們究竟為了什麼而學習?透過學習就能夠達成目的嗎?本片導演楊逸帆又是基於什麼理由想要拍攝這部關於『不想考基測』的電影?《學習的理由》是一場行為藝術,是一場影像實踐,是我心中最足以代表2016年的台灣電影。」

批評

即便在各國獲得不少影展肯定,以及教育人士的好評,仍有網友認為這部片不夠成熟。

「导演14岁便开始拍摄这部纪录片,质疑当下台湾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数年追问,一直到最后,质疑还只是质疑,并未能找到出路,但这种探索仍然很可贵。影片未能拍摄到更多有效素材,剪辑也有点杂乱,导演还需要苦练内功。」一位中國網友在豆瓣寫到。[9]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Ling Music 官方faceook粉絲頁.
  2. . 楊逸帆的faceook.
  3. . 《學習的理由》官方faceook.
  4. . 孟諺 John Wu 官方faceook粉絲頁.
  5. . 《學習的理由》官方faceook.
  6. .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7. . 中央通訊社. [201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8. ET看電影. . ET看電影. [2017-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4) (中文(台灣)‎).
  9. . 豆瓣. [2016-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