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塵

客塵梵語,),音譯為阿犍多,佛教術語,為煩惱的一種,又稱客塵煩惱梵語)。在心性本淨學說中,煩惱被視為是外來的,掩蓋了清淨本性,因此稱為客塵。

概論

在梵文中,是個形容詞,字面上有偶然的,迷失的,由外進入等的意思,引伸有作客的意思[1]

心性本淨學說中,將心分為本性(prakṛti),與客性(āgantukatva)兩個面向,心的本性清淨,但是受到帶有染污的客性影響,而有煩惱[2]。在《增一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曾有心性本淨,被客塵染污的教法。因此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皆主張心性本淨。

註釋

  1. 《善見律毘婆沙》卷6:「阿揵多食,漢言:客比丘食。」
  2. 《順正理論》卷72:「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若爾, 此經依何密意?依本客性,密作是說。謂本性心必是清淨,若客性心容有染污。本性心者,謂無記心,非戚非欣任運轉位,諸有情類多住此心,一切位中皆容有故,此心必淨無染污故。客性心者,謂所餘心,非諸有情多 分安住,亦有諸位非皆容有。斷善根者必無善心,無學位中必無染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