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于1878年创作的作品为77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目的是为了题献给他的朋友,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这是勃拉姆斯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且据约阿希姆所说,本曲是最伟大的四部德国小提琴协奏曲之一:[1]

德国人有四部小提琴协奏曲。最伟大的毫无疑问是贝多芬的。勃拉姆斯的则认真地和它争夺第一的位置。最丰富、最诱人的是布鲁赫的。但是最内敛的,是门德尔松的作品,那是内心的一颗宝石。

小提琴协奏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調性D大调
目錄號作品77
时期浪漫主义
类型协奏曲
创作1878年 (1878)
樂章3
配器小提琴与乐团
首演
日期1879年1月1日 (1879-01-01)
位置莱比锡

背景

首演

约阿希姆在1879年1月1日于莱比锡首演了这部作品,他坚持以贝多芬的同样为D大调的小提琴协奏曲开始音乐会,以勃拉姆斯的结束。[2]约阿希姆的决定可以被理解,但勃拉姆斯仍抱怨说:“D大调太多了——且曲目过于单调。”[3]约阿希姆不是在演绎两部公认的作品,而是演绎一部公认的和一部新的高难度作品(勃拉姆斯以难度著称)。[4]这两部作品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勃拉姆斯在管弦乐团的引子后让小提琴在定音鼓的伴奏下进入:这显然是对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定音鼓的非常规使用的致敬。

首演由勃拉姆斯指挥。首演后到出版前,由弗里茨·西姆罗克进行了多处修改。

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反响褒贬不一:有谣传称勃拉姆斯委托的维也纳首演的指挥汉斯·冯·彪罗和小提琴家约瑟夫·海尔姆斯伯格都认为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为小提琴而作,不如说是“反小提琴”(against the violin)。[5]然而大众却热烈地喜爱这部作品。[6]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称这部作品是“无法演奏的”,而小提琴演奏大师萨拉萨蒂则拒绝演奏这部作品,因为他不想“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小提琴,然后听双簧管吹着柔板中唯一的旋律”[5]

与这些评论家相对的是,现代聆听者通常认为勃拉姆斯不是在创作小提琴演奏大师用来炫技的工具,他有着更高的音乐目标。类似的评价也出现在其他伟大作曲家的弦乐器协奏曲中,如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独奏者“几乎是乐团的一部分”。[7]

分析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0 0—tmp—str"[9]

结构

这部协奏曲使用了标准的协奏曲形式,即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

  1. 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
  2. 柔板(F大调)
  3. 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

原先勃拉姆斯计划像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一样使用四乐章结构,并且安排中间的乐章是一首谐谑曲,勃拉姆斯意图用这一乐章来说明这是一部交响性的协奏曲而不是演奏大师的炫技作品,但后来这一乐章被删除并被勃拉姆斯所说的“微弱的柔板”所取代。一些被删除的片段在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呗重新使用。

勃拉姆斯通常会承担分割乐句的工作,但他不怎么愿意用圓滑線的细节去标记弓法,于是他向约阿希姆征询小提琴独奏部分作曲的建议。[10]八月,勃拉姆斯通知约阿希姆“一些小提琴段落”将会通过邮件发出,而约阿希姆表示愿意合作并且则期望这部协奏曲会是可演奏的和惯常的,但他的建议并没有全部体现在最终的总谱上。[11]在第一乐章中出现的的华彩乐段,最常见的是约阿希姆的版本,[12]但很多人也提供了备选,包括莱奥波德·奥尔亨利·马尔托马克斯·雷格弗里茨·克莱斯勒雅沙·海菲茨乔治·埃内斯库奈吉爾·甘迺迪奥古斯丁·哈德利希約夏·貝爾以及蕾切尔·巴顿·派因的录音。值得一提的是鲁杰罗·里奇的一份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包括了他演奏的十六个不同版本的华彩乐段。

流行文化

註釋

  1. 尽管勃拉姆斯在管弦乐作品中使用自然(无阀键)圆号,但即使在他的时代,有阀键的圆号也一直被用于实际演奏中[8]

参考資料

參照
  1. Steinberg, Michael. . San Francisco Symphony. [6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7 November 2014).
  2. Steinberg, 121.
  3. Quoted in Steinberg, 121.
  4. Steinberg, 122.
  5. Swafford 1997:452.
  6. Brahms reported it to Julius Stockhausen as "a success as good as I've ever experienced". (quoted Swafford 1997:452.
  7. Conrad Wilson: Notes on Brahms: 20 Crucial Works (Edinboro, Saint Andrew Press: 2005) p. 62
  8. Ericson, John.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0 Febr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July 2017).
  9. Daniels, David.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78. ISBN 0-8108-3228-3.
  10. Gal, Hans. .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3: 217.
  11. Jan Swafford, Johannes Brahms: a biography 1997:448ff discusses the writing of the Violin Concerto.
  12. J. A. Fuller-Maitland, Joseph Joachim, London and New York, J. Lane, 1905, p. 55
  13. "There Will Be Blood (2007)" ()

延伸阅读

  • 斯坦伯格,迈克尔《协奏曲》(牛津和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ISBN 0-19-510330-0

外部链接

视频选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