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

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英語:),395 U.S. 444 (1969),是美国最高法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法院根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1]裁定,政府不得惩罚發表煽动性言论的人,除非该人發表的言论“煽动他人立即實施违法行為”,而且该煽动性言論的确可能会造成他人立即犯罪[2]:702。美國最高法院否决了俄亥俄州的《组织犯罪防治法》,《组织犯罪防治法》禁止任何人發表有關犯罪、破坏、暴力或其他恐怖手段的言論[3]

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
Brandenburg v. Ohio
辩论:1969年2月27日
判决:1969年6月8日
案件全名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
Clarence Brandenburg v. State of Ohio
引註案號
既往案件Defendant convicted, 俄亥俄州普通法院, 漢密爾頓縣, (Dec. 5, 1966); affirmed without opinion, 俄亥俄州地方上诉法院, (Feb. 16, 1968); appeal dismissed without opinion, 俄亥俄最高法院 (June 12, 1968); probable jurisdiction noted, 393 U.S. 948 (1968).
后续案件None
法庭判决
俄亥俄州《组织犯罪防治法》違憲。美国最高法院認定,不得惩罚發表煽动性言论的人,除非该人發表的言论“煽动他人立即實施违法行為”,而且该煽动性言論的确可能会造成他人立即犯罪。
最高法院法官
法庭意见
全体一致意见
协同意见Black
协同意见Douglas
适用法条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 Ohio Rev. Code § 2923.13

背景

1964年夏天,三K党俄亥俄州领导人克拉伦斯·布兰登伯格(Clarence Brandenburg)在汉密尔顿县举行了一場集会[4]。布兰登伯格在集会上辱罵黑人太人及其支持者,並声称美國的总统、国会、最高法院镇压白人,宣布有40萬人將于7月4日向國會进军。結果布兰登伯格被控违反了俄亥俄州的《组织犯罪防治法》。俄亥俄州法院判布兰登伯格1000美元罚款和10年监禁。布兰登伯格不服判決,以《组织犯罪防治法》违宪为由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5]

1969年6月9日,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俄亥俄州法院的判決,認定《组织犯罪防治法》違憲。法院認為,政府不得惩罚發表煽动性言论的人,除非该人發表的言论“煽动他人立即實施违法行為”,而且该煽动性言論的确可能会造成他人立即犯罪[2]:702

参考文献

  1. {{{1}}} U.S. {{{2}}}.
  2. Parker, Richard A. Parker, Richard A. , 编. . Tuscaloosa, AL: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2003: 145159. ISBN 978-0-8173-1301-2.
  3. .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4. Steve Kissing, "Brandenburg v. Ohio," 辛辛那提雜誌, August 2001, pp. 14-15.
  5. 美国国务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国际信息局(全球公共事务局). .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