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樑 (清朝)
張國樑(?-1860年),初名嘉祥,江湖外號「大頭羊」,字殿臣,广东高要人(清朝官方的說法是廣東梅州客家人),清朝军事将领,清軍兩次圍困太平天國天京之江南大營統帥名將。年輕時為逃犯,逃據山泽为水賊(同夥頭目據說是羅大綱),不妄杀。曾至越南,后归镇南关。按察使劳崇光闻其名招降之,以助剿匪。太平天國起,曾隨向荣援救湖南,迭破太平軍於醴陵、益阳、湘阴、武昌皆靠他收復。张国樑本人“极俱跋扈,沿途肆扰,抢夺财物,褫人衣履,淫妇女,强占村舍,濒行则焚毁”[1]。1860年戰死。
生平
第一次江南大營
咸丰元年(1851年),破剧贼,积功擢守备,继隶向荣军。
咸豐三年(1853年),國樑至天京城外建军營。国樑屯七桥甕,攻锺山太平軍垒,先登受伤,咸豐温旨垂问,國樑更感激,自此於戰場遇艰险,一往直前。雨花台为近城要地,屡力攻,几克之,赐号霍罗琦巴图鲁(巴图鲁即勇士之意,為滿語)。
咸丰四年夏,复太平。太平在天京上游,太平軍踞之以通粮运,聚千艘结四垒,设防甚密。国樑自率精锐四百人突克。擢广西三江协副将。又攻雨花台,平太平軍垒,毁砲台。剿南路窜太平軍,追入秣陵关,歼戮殆尽。
咸丰五年,升擢福建漳州镇总兵,原被令领兵来台镇械斗,却突然改派至南京守太平军。大军急攻镇江、瓜洲,天京太平軍时出窥伺,江北太平軍亦乘隙进图牵制。国樑随方截击,疲於奔命。
咸丰六年,清軍聚仓头、炭渚、下蜀街,以断镇江、天京之太平軍聯絡。国樑总统诸军合击,十日內,杀太平軍万馀,太平軍改渡江北犯瓜洲,清江北大營皆溃敗,太平軍又陷江浦、浦口,国樑驰援,连破太平軍於毛许墩、葛塘,复江浦、浦口。特诏嘉奖,加提督衔。不久,巡抚吉尔杭阿战死,镇江告急,溧水被陷,国樑回军克之,而太平軍数路趋江宁,夹攻江南大营。向荣無能抵抗,急调国樑回援,血战一天,左足被枪伤,偕向荣共退保丹阳。时大江南北诸军,太平軍所特別畏懼者,惟国樑一人。太平軍势忽南忽北,多方肄我,皆牵制国樑之计,清軍因此所败。
向荣生病后,军事一倚之。国樑帮办江南军务。贼屡至,皆挫之。荣卒於军,命和春代将,未至,国樑激励将士,解金坛围,复东坝、高淳,进攻句容。
第二次江南大營
咸丰八年,克秣陵关,赐双眼花翎。再次圍困江宁城下,自春天起建筑长围,至秋天建成。安徽太平軍大举来攻,江浦、浦口、仪徵、扬州、六合先后陷。
国樑渡江援剿,复扬州、仪徵。升调江南提督,晋三等轻车都尉。然太平軍依舊国梁兵至则走,去则复来。九年,提督周天培在江浦战死,褫奪国樑世职。
咸丰十年,合水陆诸军收復九洑洲,沿江太平軍降兵五千馀人争投降,並約国梁攻上、下两关。军中才說坚城旦可下,而浙江方面戰事緊張,張國樑兵分救浙江兵力益少单,馈运補給跟不上。和春聽翼长王浚策,兵饷三分留一,约待克城后补给,士卒皆怨,国樑力谏不听。
闰三月,大股太平軍突然出現,四路受敌,江南大营不守,偕和春退丹阳。国樑以冯子材在镇江未败,即刻率兵出城找馮部援丹阳,城外遇太平軍,清兵溃敗,国樑策马渡河,淹没溺斃(野史說:國樑馬陷泥沼,被太平軍猛將童容海追上,斬首)。
咸豐帝听闻张国梁死讯,震悼,不相信國樑已死,令军搜救不得。過数月後才下诏优恤,追赠太子太保,祀昭忠祠,谥忠武,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评价
参考资料
- 贾熟村“江南大营总统张国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