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越

張桂越1949年12月[1]),是一位出身臺灣的新聞工作者。她是新聞通訊社「台通社」及《周刊巴爾幹the Balkans》的創辦人。

現居新北市三芝區

經歷

1949年,張桂越的母親在逃難過程於廣西桂林漓江畔分娩生下她;隨後,母親帶著她跟隨國民政府部隊前往越南。她也因此被命名為「桂越」。[1] 隨後,母女倆與父親於香港重新會合。[2]

她的父親此後擔任牧師,並又陸續與她母親生下5個子女。[2]

她曾就讀於美國基督教効力會基督書院,後又前往美國攻讀語言學傳播學,並對傳播產業產生興趣。返回臺灣後,她成立出版社並出版數本以「離婚」為主題的書籍。[2]

結束出版社事業後,張桂越在電視節目《華視新聞雜誌》擔任執行製作並負責採訪新聞。後來,她在1990年前往威爾斯大學就讀於其新聞研究所,並先後擔任華視臺視駐英特派員,又於1993年任傳訊電視倫敦分社主任。[2]

1997年,張桂越創立個人新聞通訊社「台通社」。[3]

1999年,張桂越前往馬其頓報導臺馬建交;但是,兩國在不到兩年半後即宣告斷交。張桂越從此旅居當地,並持續經營台通社,以向各電視臺接案方式營運。 [2]當時,張桂越曾在前往希臘駐馬其頓辦事處辦理簽證時遭刁難羞辱,並因而在當地召開記者會表達抗議,還號召曾受該辦事處羞辱的群眾至當地市政府廣場連署;不久,該事件引起當地媒體高度關注,許多人也前往連署,希臘外交部副部長終於親自拜訪致歉並懲處相關人員。[3][2]

2000年代起,張桂越開始旅居巴爾幹半島[4]

2007年 出版《追獵藍色巴爾幹》

2009年 出版《阿娜答的神秘世界》

2011年 出版《失去非洲的犀牛》 入圍2012年金鼎獎人文類圖書

2012年,張桂越以新臺幣5萬元為資本創辦《周刊巴爾幹the Balkans》。[5][1][6][7]

2015年10月,張桂越與許中熹、林信辰前往歐洲考察歐洲難民問題的源頭。[1][3] 同年11月,張桂越前往土耳其庫德族聚居地區採訪其國會選舉,遭當地戒備軍隊以武力威脅[8]

2018年3月 赴梵蒂岡拍攝紀錄片「仙花寺」 片長47分鐘

2018年9月 「仙花寺」殺青 但還未正式播出

2018年10月 紀錄片「仙花寺」即將上映

語錄

  • 「記者一定要把自己種在現場,才能發芽。」[7]

參考資料

  1.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10-26].
  2. 周家睿. . 壹週刊.
  3. . 國語日報. 2017-10-26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4. .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2007-07-16 [2017-10-26].
  5.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10-26].
  6. 潮人物. . 潮人物 (中文(台灣)‎).
  7. . [2017-10-26] (中文(台灣)‎).
  8. . 蘋果日報. 2015-11-01 [2017-10-26]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報導

訪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