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龍屬

彎龍屬學名Camptosaurus)意為「可彎曲的蜥蜴」,是一植食性、有喙狀嘴的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北美洲英國。由於當彎龍以四足站立時,牠的身體形成一個拱形,故取此名。

弯龙属
化石时期:侏儸紀晚期
位于日本的骨架模型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演化支 禽龍類 Iguanodontia
演化支 橡樹龍形類 Dryomorpha
演化支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超科: 弯龙超科 Camptosauroidea
科: 弯龙科 Camptosauridae
属: 弯龙属 Camptosaurus
Marsh, 1885
模式种
全異彎龍
Camptosaurus dispar

Marsh,1879
其他物種
異名
  • Camptonotus
    Marsh, 1879 non Uhler, 1864
  • ?Brachyrophus Cope, 1878
  • ?Cumnoria Seeley, 1888
  • ?Symphyrophus Cope, 1878
  • ?Uteodon McDonald, 2012

發現及物種

彎龍的頭骨,發現於懷俄明州
全異彎龍的骨骸,位於米蘭。最初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所命名。

於1879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原先命名彎龍為Camptonotus(意為「可彎曲的背」),但因此名已被一種蟋蟀所有,故於1885年才更名為彎龍(Camptosaurus)。

於1879年,馬什從懷俄明州科摩崖附近的13號礦場中所得的化石,命名了模式種全異彎龍C. dispar)及C. amplus。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他繼續從13號礦場發現了標本,並命名了另外兩個物種C. medius及侏儒彎龍(C. nanus)。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在1909年重新描述馬什的化石時,再額外的命名了兩個物種,稱為布朗氏彎龍(C. browni)及扁平彎龍(C. depressus[1] 。莫里遜組發現的彎龍化石,都集中於第2到第6地層帶[2]猶他州恐龍國家保護區發現一個彎龍的胚胎,長9吋,也來自莫里遜組[3]

於1980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及H.P. Powell在重新描述普萊斯特維奇彎龍(C. prestwichii)的時候,認為侏儒彎龍、C. medius及布朗氏彎龍,其實是全異彎龍的不同生長階段或不同性別,所以只有全異彎龍是有效的物種。他們亦將由馬什及吉爾摩爾命名為C. amplus頭顱骨,改為屬於全異彎龍。吉爾摩爾曾參考此頭顱骨來描述彎龍的頭顱骨,但近年有科學家發現這個標本並非屬於彎龍,於是獨立為眾神花園龍屬[4]

C. aphanoecetes的骨骼,卡內基博物館

在180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期,當馬什在描述北美洲的彎龍物種時,在歐洲也有大量的被認為是彎龍的物種,包括有C. inkeyi、霍格氏彎龍(C. hoggi)、利氏禽龍(C. leedsi)、普萊斯特維奇彎龍、凡登彎龍(C. valdensis)。C. inkeyi及利氏禽龍只是一些碎片而被認為是疑名。凡登彎龍於1977年被建立為新屬,荒漠龍[5]。霍格氏彎龍原先由理察·奧雲(Richard Owen)於1874年命名為霍格氏禽龍Iguanodon hoggi),於2002年被改為是彎龍的一種[6];在2009年,霍格氏禽龍被建立為新屬,歐文齒龍[7]

其他的歐洲物種,普萊斯特維奇彎龍是從英格蘭牛津郡發現。約翰·霍克於1880年將牠命名為普萊斯特維奇禽龍,而於1888年,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將牠重新命名為Cumnoria。於1889年,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他改為是屬於彎龍[8]正模標本仍然是歐洲彎龍中最完整的骨骼。

在2008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與Y. Wilson命名了新種C. aphanoecetes,化石發現於猶他州恐龍國家保護區。這個新種與全異彎龍的差別在下頜、較短的頸椎、較直的坐骨與小型末端[9]

古生物學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內展覽的彎龍骨骼,原名Cumnoria

最大的成年彎龍多於7.9公尺長,臀部達2.0公尺高,體重約1公噸[10]。平均身長為6公尺,平均體重為785到874公斤[3]。彎龍屬很可能是禽龍科鴨嘴龍科祖先的近親,體型比同時代的橡樹龍德林克龍奧斯尼爾洛龍更大[3]。與莫里遜組的其他鳥腳類恐龍相比,彎龍的牙齒排列更為緊密。牙齒的兩側、鋸齒邊緣有明顯的稜脊,比橡樹龍的更明顯[3]。彎龍的牙齒常發現大範圍的磨損,顯示牠們以堅硬的植物為食[3]

雖然牠們的身體重型,由化石足跡來判斷,牠們除了以四肢來步行外,亦能夠以雙足步行。牠們可能以牠鸚鵡般的喙嘴來吃蘇鐵科植物。葉狀牙齒位於嘴部後段,擁有骨質次生顎,使牠們進食時可以同時呼吸。靈動的頜部關節,使頰部可前後移動,上下頰齒便可產生研磨的動作。眼窩中有塊眼瞼骨罕見地橫突者[11]

如同其他鳥腳類恐龍,彎龍脊椎骨神經棘側邊的筋腱呈交錯型態,可協助強化脊柱並使背部硬挺。薦椎有5、6節,彎龍與禽龍的每節薦椎間都有特殊的樁窩關節,可進一步強化脊柱。骨盤下部的骨頭朝後,可容納更大的腸道[11]

彎龍的手部有五根指頭,前三根有指爪。拇指最後一節是馬刺狀的尖狀結構,與禽龍的筆直尖爪不同。從化石足跡顯示,彎龍的手指間沒有肉墊相連,這點與禽龍不同。數根腕骨互相固定,可強化手部結構以支撐重量。彎龍的第一趾爪小型,向後反轉不觸地[11]。科學家參考其他禽龍類,推測彎龍的行走速度為每小時25公里[3]

參考

  1. Gilmore, C.W. . Proceedings, U.S. National Museum, vol. 36:197-302. 1909.
  2. Foster, J. (2007). "Appendix." Jurassic West: The Dinosaurs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and Their Worl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327-329.
  3. Foster, J. (2007). "Camptosaurus dispar." Jurassic West: The Dinosaurs of the Morrison Formation and Their Worl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219-221.
  4. Brill, K. and K. Carpenter. 2006. A description of a new ornithopod from the Lytle Member of the Purgatoire Formation (Lower Cretaceous) and a reassessment of the skull of Camptosaurus. pp. 49-67. In K. Carpenter, ed., 2006, Horns and Beaks: Ceratopsian and Ornithopod Dinosaur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5. Galton, P. M. 1977. The Upper Jurassic dinosaur Dryosaurus and a Laurasia-Gondwana connection in the Upper Jurassic. Nature 268(5617):230-232
  6. Norman D.B. and Barrett, P.M. 2002. Ornithischian dinosaur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Berriasian) of England. Palaeontology 68:161-189
  7. Galton, Peter M. . Revue de Paléobiologie. 2009, 28 (1): 211–273.
  8. Benton MJ, Spencer PS. . Chapman & Hall. 1995. ISBN 978-0-412-62040-9.
  9. Carpenter, K. and Wilson, Y. 2008. A new species of Camptosaurus (Ornithopoda: Dinosauria) from the Morrison Formation (Upper Jurassic) of Dinosaur National Monument, Utah, and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its forelimb. Annal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76:227-263 PDF 存檔,存档日期2009-02-25.
  10. Erickson, Bruce R. . St. Paul, Minnesota: The 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 2003: 33. ISBN 978-0-911338-54-6.
  11.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