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千禧校舍

後千禧校舍,為香港現行津貼直資學校校舍設計的統稱,於2000年起推行,至2005年起完全取代上一代的千禧校舍設計。與千禧校舍相比,後千禧校舍設計更為多樣化,可以因應辦學團體意願、地盤特性和建築師的設計風格而改變。

歷史

出現

由於香港可供建校的用地日漸變得細小、不規則[1],加上部分學校因應其教學特色,而對校舍有特別要求[2],原來的千禧校舍設計已經無法滿足需求,亦無法盡用土地發展潛力。因此,政府於2000年起,開始容許在部分津貼及直資學校新建/重建校舍,採用因地制宜的非標準設計模式。由於此等非標準校舍設計以千禧校舍為藍本,加上在後來更取代了千禧校舍,因此又統稱為「後千禧校舍」[3]。全港第一座由政府撥款興建的後千禧校舍,為明愛胡振中中學位於薄扶林的新校舍,於2000年付諸立法會表決,翌年動工,並於2003年建成[2];而首座後千禧校舍則為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早於2002年落成[4]

取代千禧校舍

在首批後千禧校舍動工後,由於此等設計的靈活性極高,教育統籌局與建築署自2002年起,決定推出更多的同類校舍用地,並於一些地盤狹窄、不規則的全日制小學地盤率先採用[5][6]。而自2004年起,所有新分配的校舍均採用後千禧設計[7],而該年首座批出的校舍為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8]。至於千禧校舍標準,則於2005年最後一批狹義同類校舍(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潮陽百欣小學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9])建成後正式廢止。而在後千禧校舍標準全面實施之際,一些已批出但未興建的千禧校舍用地,亦紛紛改用非標準設計。

採用同類校舍的學校及所屬物業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