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達·勒芙蕾絲

勒芙蕾絲伯爵夫人奧古斯塔·愛達·金·諾爾(Augusta Ada King-Noel,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姓拜倫(Byron),是一位英國數學家兼作家,代表作是她為查爾斯·巴貝奇分析機——機械式通用計算機——所寫的作品。她是第一位主張計算機不只可以用來算數的人,也發表了第一段分析機用的演算法。因此,愛達被公認為史上第一位認識電腦完全潛能的人,也是史上最早的程式設計師之一。[2][3][4]

非常尊敬的
洛夫莱斯伯爵夫人埃达
Ada, Countess of Lovelace
愛達·勒芙蕾絲的銀版相片,由安托萬·克勞德特拍攝。可能拍攝於1843或1850年。[1]
出生奥古斯塔·埃达·拜伦
Augusta Ada Byron

(1815-12-10)1815年12月10日
英格兰伦敦
逝世1852年11月27日(1852歲-11歲-27)(36歲)
英格兰伦敦马里波恩
墓地英格兰诺丁汉郡哈克诺圣抹大拉的马利亚教堂
知名于数学
运算
配偶威廉·金-诺尔(第一代洛夫莱斯伯爵)
父母

愛達·勒芙蕾絲是詩人拜倫的唯一婚生子女,母親為溫特沃斯女爵安妮·伊莎貝拉·米爾班奇(安娜貝拉)[5]拜倫其他子女都是私生子。[6]愛達滿月時父母離異,四個月後拜倫離開英國,一去不歸。拜倫在詩中寫著:「我的嬌女,妳的容顏是否如母?愛達,我屋簷下、我心中唯一的女兒。」[7]愛達八歲時,拜倫在希臘獨立戰爭中病死。愛達母親始終痛恨拜倫,致力栽培愛達的數學邏輯興趣,以免愛達陷入她眼中拜倫的瘋狂下場。但愛達終究很惦記父親,過世時要求葬在父親墓旁。愛達童年多病,但仍勤敏向學。1835年愛達與威廉·金結婚,威廉·金於1838年受封勒芙蕾絲伯爵,她成為勒芙蕾絲伯爵夫人。

藉著她的家庭與教育環境,她認識許多科學家,如安德魯·克羅斯查爾斯·巴貝奇大衛·布儒斯特爵士查爾斯·惠斯通麥可·法拉第和作家狄更斯,跟著他們進修。愛達自稱是「分析家(兼形上學家)」[8],並自稱在從事「詩意科學」[9]

十幾歲時,因著她的數學天分,愛達認識了後世譽為「電腦之父」的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展開了一段長期亦師亦友的工作關係,更迷上了巴貝奇的分析機計畫。愛達在1833年透過家教瑪麗·薩默維爾,認識了巴貝奇。

在1842到1843年間,她翻譯了一篇義大利軍事工程師費德里科·路易吉闡述分析機的文章,並加上詳盡的筆記(篇名就叫筆記)。愛達的筆記裡,包含了許多人公認的史上第一段電腦程式—一段分析機用的演算法。不過也有歷史學家不同意,指出巴貝奇1836/1837年的私人筆記中,已經有了更早的分析機程式。[10]愛達的筆記對早期電腦發展史非常重要。此外,當巴貝奇等同時代學者,只著眼於電腦的數學運算力時,愛達已經預見了電腦廣泛應用的未來。[11]她在筆記中以她的「詩意科學」來研究分析機,探索個人和社會,如何透過科技協同工作。[6]

愛達在1852年因子宫癌逝世,享年36歲。

生平

童年

四歲的愛達

拜倫想要一個光宗耀祖的好小子,所以當妻子生下女兒時,非常失望。[12]她的名字「奧古斯塔」取自拜倫同父異母的姐姐奧古斯塔·李 (Augusta Leigh),「愛達」則是拜倫自己命名。1816年1月16日,安娜貝拉帶著一個月大的愛達,被拜倫趕出門,回到柯比馬洛里的娘家。[12]依當年的英國法律,離婚後子女監護權屬於父方。但拜倫不想要監護權,[13]只委託姐姐在愛達有需要時通知他。[14]

七歲的愛達,作者Alfred d'Orsay,1822年,收藏於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

4月21日拜倫不情願地簽下分居協議,幾天後就離開英國。[15]在撕破臉分居後,安娜貝拉一輩子都在指控拜倫的敗德行為。[16]因為這件事,愛達在維多利亞時代很有名。愛達和父親拜倫從此再無關聯。拜倫逝世於1824年,愛達時年8歲。愛達的至親只有母親。[17]直到愛達20歲生日前,都不給她看拜倫的畫像。[18]

愛達小時候和母親不親,母親常常把她丟給溺愛孫女的外婆,米爾班奇夫人茱蒂·洪照顧。然而,當時社會對分居的男方有利,其次才考慮孩子的利益。為顧及社會觀感,安娜貝拉必須扮演慈母。安娜貝拉寫信給母親擔心愛達近況,在信封上加註信件要收好,以備不時之需。[19]在其中一封信裡,她稱女兒為「它」:「雖然百般不願,我聽妳的話跟它說話。若妳願照顧它,我會非常高興。」[20]在愛達的少女時期,安娜貝拉拜託幾個好友當眼線,就近監視避免愛達變壞。愛達背地裏叫她們「妖婆」,抱怨她們亂說她壞話。[21]

十七歲的愛達,1832年

愛達身體不好,從小就常常生病。八歲時,她就因為頭痛影響視力。[22]1829年6月,愛達因麻疹發作全身癱瘓,在床上休養了將近一年,之後仍然行動不便。直到1831年,她才能柱著拐杖走路。雖然一直生病,愛達的數理能力仍持續進步。

12歲的時候,這位未來巴貝奇口中的「妖精小姐」,開始想飛。她深思熟慮,按部就班,一步步實現她的夢想計畫。1828年2月,她跨出第一步:製作翅膀。她計算、分析不同的材質、大小,嘗試各種材料:紙、油布、纜線、羽毛等。她研究鳥類生理解剖學,計算雙翼和身體的正確比例。她計畫把她的研究發現和圖表,整理成書《飛行學》。她也規劃所需的器材,例如羅盤,以便能越過高山河谷「直線穿越大地」。愛達的最後一步則是要結合蒸汽和「飛行藝術學」。[6]

1833年初,愛達和一個家教墜入情網,戀情曝光後,他們就私奔了。對方的親戚認出愛達後,通報了愛達的母親。為免被社會閒話,安娜貝拉和朋友聯手封鎖了所有消息。[23]愛達從未見過拜倫和克萊爾·克萊爾蒙特的女兒,她同父異母的妹妹奧格拉·拜倫。1822年,奧格拉五歲時過世。愛達和拜倫同父異母姐姐奧古斯塔·李的女兒伊莉莎白·梅朵拉·李有往來,雖然對方後來在法院上刻意避開愛達。

成年以後

勒芙蕾絲伯爵夫人的水彩肖像, 約1840年。繪者不明,可能是Alfred Edward Chalon

愛達後來和她的家教瑪麗·費爾法克斯·薩默維爾成為好朋友。薩默維爾在1833年把愛達引薦給查爾斯·巴貝奇。愛達非常敬愛薩默維爾,和她長年保持聯絡。愛達也和安德魯·克魯斯大衛·布儒斯特查爾斯·惠斯通麥可·法拉第及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熟識。愛達17歲進宮覲見,冰雪聰明的愛達,旋即成為目光焦點。1834年時,愛達已經是王宮的常客,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人們迷上這位愛跳舞的愛達,一致認為愛達秀麗可人,除了拜倫的朋友約翰·霍布豪斯。霍布豪斯認為愛達是個「個子高大、皮膚粗糙的年輕女人,長得像我朋友,尤其是那個嘴巴。」這是1834年2月24日霍布豪斯初見愛達後的印象。當天兩人初見時,愛達當面表示她不喜歡他。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愛達母親的教育,使愛妲看到拜倫的朋友就厭惡。不過雙方惡劣的第一印象沒有維持多久,兩個人就交上朋友了。

教育

愛達與她的母親同住。她與父親有許多相似的天分,年輕的拜倫女爵對數學感到極高的興趣,數學佔有她人生的絕大部分,即使結婚之後也是如此。而愛達的母親讓她年輕時就學習數學一事,卻總是被認為是受到其父拜倫的影響。愛達的數學與科學課程是由家庭教師威廉·福萊德威廉·金瑪麗·索麥維所指導,後來更接受奧古斯都·德·摩根的教導。愛達也是一位活躍於倫敦社交圈的女士,這位女士曾在年輕時是蓝袜会的會員。

她的老師瑪麗·索麥維是一位著名的19世紀科學家,並由這位學者於1833年6月5日介紹給查爾斯·巴貝奇。著名的大衛·布魯斯特爵士查爾斯·衛斯頓查爾斯·狄更斯麥可·法拉第也認識她。

愛達·勒芙蕾絲
倫敦科學館分析機複製品,本質上可以說是第一台電腦,雖然從未被真正製造

家庭

1835年,愛達嫁給了威廉·金(後來晉封為第一代勒芙蕾絲伯爵)。他們總共生下三個孩子:

  • 拜倫(Byron,生於1836年5月12日)、
  • 安妮貝拉(生於1837年9月22日)
  • 拉爾夫·戈登(Ralph Gordon,生於1839年7月2日)

勒芙蕾絲一家住在瑟瑞(Surrey)的奧坎(Ockham)。而自婚後,她的頭銜則變成奧古斯塔·愛達,勒芙蕾絲伯爵夫人閣下The Right Honourable Augusta Ada, Countess of Lovelace),不過較簡單的愛達·勒芙蕾絲和婚前名稱愛達·拜倫,是在今天是更廣為人知的名稱。

成就

在1842年與1843年期间,愛達花了9個月的時間翻譯義大利數學家路易吉·米那比亞讲述查爾斯·巴貝奇计算机分析機的论文。在譯文后面,她增加了許多註記,詳細說明用该机器计算伯努利數的方法,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计算机程序;因此,愛達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不過,有傳記作者也因為部份的程式是由巴貝奇本人所撰,而質疑愛達在電腦程式上的原創性。巴貝奇在他所著的《經過哲學家人生》(Passages from the Life of a Philosopher, 1846)[24]裡留有下面的述敘:

我認為她為米那比亞的備忘錄增加許多註記,並加入了一些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是由我們一起討論出來的,但是最後被寫進註記裡的想法確確實實是她自己的構想。我將許多代數運算的問題交給她處理,這些工作也與伯努利數的運算相關。在她所送回給我的文件,更修正了我先前在程序裡的重大錯誤。

愛達在翻譯筆記中也特別通過一整個篇幅(註記A)來說明分析機並非只有計算上的可能性。

逝世

1852年,愛達死於因治療子宮頸癌而引起的失血過多,年僅36歲。她留下了兩個兒子與一個女兒—安妮·布蘭特女爵

依她的遺言,愛達葬於諾丁罕哈克諾哈克諾聖瑪麗亞·抹大拉教堂,長眠在父親的身旁。

影響

她死後一百年,於1953年,愛達之前對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筆記被重新公佈,被認為對現代計算機與軟體工程造成了重大影響。

相關影響

計算機科學

大眾文化

  • 在數謎(math-mystery)動畫第203集—《數位追逐》裡,有愛達的身影出現,其配音由珍·科廷擔當。
  • 愛達是布魯斯·斯特林威廉·吉布森合著小說《差分解析儀》的主角。在故事中,她所提出的新構想加速計算機時代的來臨。
  • 約翰·克羅利的小說《拜倫的故事》(Lord Byron's Novel)中,拜倫寫下了自己的故事,卻因亡故而未能完成,之後由其女愛達將故事補齊。
  • 愛達是1997年電影《孕育愛達》裡的主角,由蒂尔达·斯温顿飾演。
  • 在史考特·衛斯特菲爾德的系列作《Midnighters》裡,其中一名女性主角的崇拜對象正是愛達,更影響了其中三本系列作的內容。
  • Google(現時屬於Niantic Labs)的多人連線智能手機遊戲「Ingress」 中,為玩家(Agents)進行提示和指引的女性聲音,是名為ADA的人工智能,儘管遊戲指「ADA」其實是「」(一個偵察的算法)的縮寫​。「她」是其中一個貫通遊戲背景故事的角色,並曾「上」過兩位女角的身。

出版

  • Menabrea, Luigi Federico; Ada Lovelace. . Scientific Memoirs. 1843,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5). With notes upon the Memoir by the Translator
  • Woolley, Benjamin. . February 2002.
  • Toole, Betty Alexandra Toole Ed.D, Ada, the Enchantress of Numbers, A Selection from the Letters of Ada Lovelace, and her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Computer (1992)
  • Toole, Betty Alexandra Toole Ed.D., Ada, The Enchantress of Numbers, Prophet of the Computer Age, 1998
  • Kim, Eugene and Toole, Betty Alexandra T, Ada and the First Computer,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99

参考文献

  1. . Bodleian. 2015 [10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2. Fuegi & Francis 2003.
  3. Phillips, Ana Lena. . American Scientist. November–December 2011, 99 (6): 463 [2018-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4. . The Guardian. 10 December 2012 [10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5. . biography.com.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6. Toole, Betty Alexandra, , The Byron Journal, 1987, 15: 55–65, doi:10.3828/bj.1987.6.
  7. . www.bartleby.com. [31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8. Toole 1998, pp. 156–157.
  9. Toole 1998, pp. 234–235.
  10. Ventana al Conocimiento. . 2015-12-09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美国英语).
  11. Fuegi & Francis 2003, pp. 19, 25.
  12. Turney 1972, p. 35.
  13. Stein 1985, p. 16.
  14. Woolley 1999, p. 80.
  15. Turney 1972, pp. 36–38.
  16. Woolley 1999, pp. 74–77.
  17. Turney 1972,第138页.
  18. Woolley 1999, p. 10.
  19. Woolley 1999, pp. 85–87.
  20. Woolley 1999, p. 86.
  21. Woolley 1999, p. 119.
  22. Stein 1985, p. 17.
  23. Woolley 1999, pp. 120–21.
  24. (可於《透視計算機科學革命》(Perspectives on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1970年著)找到。作者:芝諾·皮利希恩
  25. . BCS. [2 March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愛達·勒芙蕾絲
英語维基文库中与本条目相关的原始文献:
翻譯者的筆記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