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江苏省扬州市 |
分类 | 曲艺 |
序号 | 261 |
编号项目 | Ⅴ—25 |
登录 | 2006年 |
历史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元代夏庭芝所著的《青楼集》中已有“李芝儀,維揚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詞[1]”的记载。
清代康乾年间扬州清曲达到了鼎盛。扬州清曲艺人曾到达广东、福建、江西、山东、两湖等地,并对当地的曲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2]。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一书中描绘了当时清曲的演出盛况[3],并记载了诸多著名艺人和曲牌名。
民国初年,随着大量苏北人来上海谋生,扬州清曲在上海达到中兴,涌现了一批著名艺人,如王万青、黎子云等等。唱片公司为他们灌制了清曲唱片,并在社会上发行[4]。
1960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扬州曲艺团[5],吸收了许多民间清曲高手,并搜集整理了扬州清曲的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1986年,广陵清曲之友社成立[6],扬州清曲逐渐复兴。2006年,扬州清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
表演形式
扬州清曲的表演者以男性居多,4-6人为最佳,1-2人也可,最多不超过8人,但每人须会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能做到“手口一致”,“自弹自唱,自拉自唱”。唱法有“阔口”与“窄口”之分,“阔口”指男性用本来声腔演唱,而“窄口”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8]。
参考文献
- 。夏庭芝. 青楼集 (中文). "李芝儀,維揚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詞。"
- 上海艺术研究所; 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昆高笛曲……该曲种系江苏扬州淮阴一带的小曲于清乾隆年间,经水路传入海城、牛庄后形成的。
- 李斗. 扬州画舫录 (中文). "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動而歌。……有於蘇州虎邱唱是調者,蘇人奇之,聽者數百人,明日來聽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
- 杨素梅主编. . 南文博雅. 14 January 2014. GGKEY:PHN5ZT4WZJL.
-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简介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 ISBN 978-7-5399-0625-6.
- . [201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2).
- 扬州清曲项目简介
- 李斗. 扬州画舫录 (中文). "鄭玉本,儀征人,近居黃玨橋。善大小諸曲,嚐以兩象箸敲瓦碟作聲,能與琴箏簫笛相和。時作絡緯聲、夜雨聲、落葉聲,滿耳蕭瑟,令人惘然。"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