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刀隊 (軍歌)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拔刀隊是一首在日本西南戰爭時流行於警視廳拔刀隊中的軍歌名稱。

背景

西南戰爭最大的激戰地田原坂中,出現了政府方面預料以外的戰鬥,即為發生白刃戰官軍方面多為沒有白刃戰經驗的徵兵。另一方面,舊士族所編成的西鄉軍是以揮舞白刃進行斬殺的,而薩摩的劍術亦為有名之示現流的驚人太刀,其一斬並非輕易可抵擋。為了與此對抗,於戰場上動員聚集了舊士族的警察,臨時編成拔刀隊,展開了驚人的死鬥。

拔刀隊之歌[1],是由於拔刀隊活躍而得名,於明治18年(1885年)發表。由外山正一作詞,法國人查爾斯・勒胡作曲,為日本最初的西洋式音樂。在完成後於平民之間被廣泛愛好及唱歌,其後編曲成進行曲陸軍分列行進曲)成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正式進行曲使用,亦為現在的陸上自衛隊,及包含了與拔刀隊有所淵源的警視廳警察所使用。而使用了該曲的進行曲,是使用了其前半部分,而後半部分編曲因配合騎兵閱兵式中行進的襲步而合成(其部分的旋律不是「拔刀隊」的關係)「閱兵式進行曲(觀兵式行進曲)」。

本曲主題是西南戰爭為明治初期的內戰,而與昭和期的軍歌有所差異,在日本國外,就因這個原因令中國與韓國政府及團體難以對該曲作出抗議,因此在自衛隊中的使用頻律頗高。另一方面,以鹿兒島中心的南九州地方,自衛隊及警察就因該原因幾乎不使用該曲。

本進行曲在戰時中於被稱為悲劇的學徒出陣時,在雨中的神宮外苑行進相當有名。

樂曲中很多使用轉調,在當時的日本人覺得很難唱,據說有出現不滿之聲。而關於開始的部分,有意見指出與喬治·比才的歌劇『卡門』第1幕『阿爾卡拉龍騎兵』類似[2]

再者,該曲正確來說不是描寫軍人而是講述警官隊活躍的歌曲,陸軍分列行進曲亦是經常被使用的樂曲,有少數意見指出『拔刀隊』單體嚴格來說不算是軍歌。

防衛大學校中,到2002年左右的課業行進觀閱式的時候也被使用,後來因「法國人作曲的聲部」「學徒出陣之際使用的樂曲,令人想起軍國主義」為理由,改為使用新規的作曲「飛翔(2002年)」「光輝紋章(、2003年以後)」。而現在,「拔刀隊」與「軍艦行進曲」及「空之精鋭()」同樣被根深蒂固地使用。

歌詞


注譯

  1. 「」(金田一春彦・安西愛子編、講談社文庫 ISBN 4-06-131370-3)在書中第119頁內有關於軍歌「抜刀隊」的詳細描述。
  2. 與歌劇「卡門」類似,為堀内敬三所提出,並在「」(金田一春彦・安西愛子編、講談社文庫 ISBN 4-06-131370-3)書中第119頁內有詳細描述。
  3. 關於該詞,是在明治15年出版的「新體詩抄」所刊載,為外山正一所作。

參考資料

  • (日語)(含現代語譯)

外部連結

  • (日語)
  • (日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