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丢斯-波得定则

它是在1766年時,由德国的一位大学教授约翰·达尼拉·提丢斯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戴维·提丢斯(左)與约翰·波得(右)

提丢斯-波得定则)是关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半徑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

  • n = 0, 3, 6, 12, 24, 48...(n≥3時,后一个数字为前一个数字的2倍)

现代的公式把a作为行星太阳的平均距离(天文单位):

天體n定律解實際距離(AU)誤差%
水星-∞0.40.38713.3325
金星00.70.72333.2213
地球111.00000.0000
火星21.61.52375.0075
小行星帶32.8(2.77)(1.083)
木星45.25.20260.4998
土星5109.55494.6583
天王星619.619.21841.9856
海王星738.830.110428.8591
古柏帶)(39.5~48)(1.772~19.167)
  • n代入3時,得解為2.8,但並無對應的行星,所以當時推測火星與木星中有所謂的「消失的第五行星」,之後發現穀神星,因為符合2.8AU的距離,所以一時間穀神星被列為第五行星,之後陸續發現小行星,證明並無此第五行星,於是此解便改為適用於小行星帶的平均距離2.77AU。
  • n代入7時,得解38.8,較符合古柏帶的距離,古柏帶的矮行星冥王星(29.658~49.305AU,平均39.482AU)、鳥神星(38.509~53.074AU,平均45.791AU)、妊神星(35.164~51.526AU,平均43.335AU)大致在這個距離(上述距離為平均距離)。
  • n代入8時,得解77.2,許多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都將此值與黃道離散天體的矮行星鬩神星(37.808~97.610AU,平均67.7091AU)作比較。

現在的天文學界,多認為波得定則只是一個巧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