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什圖瓦里

普什圖瓦里(Pashtunwali),是普什圖人不成文行事準則,由族人祖傳的生活規範演變而成的法律及治理制度,也稱為“普什圖法則”[1]。其含義可也可以解釋為普什圖人的方式,其根源可追溯至前伊斯蘭時代。但仍然在農村部落社會廣泛使用。

概述

普什圖人多數在鄉下生活,國王的力量無法凌駕於酋長的權威性,此為普什圖人遵守普什圖瓦里的主要原因。

榮譽、獨立、公正、熱情好客、寬恕,報復和寬容,對所有(特別是陌生人或客人)庇護。被認為是每個普什圖人的責任。

其中一種常見的普什圖法則即開宗明義指出:

"普什圖人相信並按照...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和以血還血的原則行事。普什圖人會不計代價或後果,堅持以侮辱打消侮辱,並以適當的行動,打消恥辱,證明自己的榮譽。"[1]

普什圖瓦里的基礎建立在男性的名譽上,以好客、庇護及復仇為原則;財富多寡則以黄金、土地、女人作為衡量標準。男人若失去了名譽,便會失去别人的尊重,同時也失去財產和尊嚴。但是女性的好客與復仇則不被社會規範所接受,其被期待為被動的角色,容易成為被交易與爭奪的財產。

相關條目

  1. ACEMOGLU, DARON. . 臺灣: 衛城出版. 2020: 680. ISBN 978-986-96817-3-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