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光

李红光1910年-1935年5月12日),朝鲜族,原名李弘海,又名李义山,韩国京畿道人。南满游击队主要创始人,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参谋长兼第1师师长。1935年5月12日在辽宁省兴京县与日军作战时中弹,后抢救无效牺牲。

李红光
리홍광[1]
军人
任期
1930年-1935年
个人资料
本名李弘海
性别
出生1910年
 大韩帝国京畿道
逝世1935年5月12日(1935歲-05歲-12)(24–25歲)
 滿洲國奉天省兴京县
国籍 大韩帝国
居住地吉林省伊通县
1932年4月 磐石工农义勇军军长
1933年1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政治委员
1933年9月 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参谋长
1934年11月 东北人民革命军参谋长兼第1师师长

生平

早年

1910年,李红光出生于今韩国京畿道[2],不久后大韩帝国便被日本占领。1926年,李红光全家定居于吉林省伊通县[2]1927年,李红光加入南满农民联盟和青年同盟。[3]:991930年3月,李红光在伊通县三道沟组建了劳农赤卫队并担任队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8月,中共磐石县委成立,李红光成为中国共青团团员,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1931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建立磐石中心县委并建立双阳伊通特别支部,李红光担任特别支部组织委员。1932年2月,李红光调任磐石中心县委委员,并担任磐石赤色游击队队长。[5]

红军第三十二军时代

1932年11月,杨靖宇接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杨靖宇将游击队编为3个大队1个教导队,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在随后成立的南满游击队“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李红光当选为参谋长。

东北人民革命军时代

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参谋长。[6]1934年4月,东北抗日联军成立联合指挥部,李红光任参谋长。至此,东北人民革命军将独立师在内的17个抗日武装改编成八个抗日支队,由联合指挥部统一领导,开展东北地区中共抗日的工作。同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成立,李红光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7]一师下辖三、五、六3个团和少年连,共500余人,是一军的主力部队。[8]1934年11月,李红光率一师配合一军司令部,在通化县三岔河村将邵本良一部、公安队和日军三源浦守备队包围,共击毙日伪军30余名。1935年2月,李红光率部袭击平安北道厚昌郡东兴镇,并缴获大批物资返回。本次战斗是普天堡战役以外唯一的抗日部队渡过鸭绿江作战的案例。[3]:911935年5月,李红光率一师以柳河兴京清原为中心,向宽甸本溪发展。11日,当部队行经至兴京城东老爷岭时,与二百多名日伪军遭遇。[9]战斗至下午4时,李红光胸口中弹。部队突围后,警卫员将李红光送到兴京、桓仁交界的根据地,但因伤势过重于次日牺牲,遗体被安葬在今新宾县江庙子村。[9]

纪念

  •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特意将李红光的名字写进歌词:“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9]
  • 1946年2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发布命令,将第一支队改称李红光支队,隶属辽东军区通化地区保安司令部。[10]
  • 1988年11月25日磐石朝鲜族中学为李红光竖立雕像,彭真为雕像题字:“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将军”,同时学校更名为红光中学。[11]
  • 2014年9月1日,李红光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2]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1. .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86 (韩语).
  2. . 海疆在线网. 2015/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3. 姜在彦. . 明石書店. 1997-12-15. ISBN 978-4750309965 (日语).
  4. .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4).
  5. . 搜狐网. 2015-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6. . 磐石组织部网. 2015-10-28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7. . 中国科普博览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2).
  8. . 本溪网. 2017年12月08日 [2018年6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5日).
  9. . 党史纵横杂志社. 2018-02-24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10. . 中国铁岭网. 2017-09-29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11. . 吉林根网. 2015-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12. . 中国政府网. 2015/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