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

杨强1963年12月12日),男,北京人,中国人工智能科学家,香港科技大学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讲席教授[2]),大學新明工程学教授[3],大数据研究所主任[4]。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的研究和开发。曾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西門菲莎大学任教,2012年在香港创立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杨强
出生(1963-12-12)1963年12月12日[1]
 中国北京
母校马里兰大学
网站www.cs.ust.hk/~qyang/
科学生涯
机构香港科技大学
论文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lanning(1989)
博士导师Dana S. Nau

杨强是近年为中国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5]。他是国际人工智能界“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领域的发起人和带头人,同时为国际“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的发起人之一及带头人。他于2013年7月当选为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院士,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之后又于2016年5月当选为AAAI执行委员会委员,是首位AAAI华人执委,2017年8月当选为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理事会主席,是第一位担任IJCAI理事会主席的华人科学家。

生平

杨强曾就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并经CUSPEA Program赴美留学。

1985年于马里兰大学天体物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于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博士学位[6]

1989年至1995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系任教,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1995年至2001年在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学计算机系任教,任副教授及正教授。

1999年至2000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研究工作。

自200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工程系任副教授及教授。[2]

2009年, 创建ACM刊物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TIST),任首届主编。[7]

2012年,在香港成立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并担任首席主任。[8]

2014年,和弟子戴文渊联合创建第四范式公司,推广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

2014年,任香港科技大学新明工程学讲座教授。[9]2015年,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系主任。 [10]

2015年, 创建IEEE刊物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IEEE TBD)任首届主编。[11]2015年,创建“微信-香港科技大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WeChat-HKUST Joint AI Technology Lab, WHAT LAB)。

201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创建大数据研究所。[4]

2018年,出任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12]同年创立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任理事长。

奖项和荣誉

学术贡献

杨强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迁移学习、联邦学习、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自动规划。基于小数据困境难题,杨强和团队提出了“迁移学习”的理论体系。此外,为了解决数据割裂、数据孤岛问题,杨强和团队进一步提出“联邦学习”理论,能够保证各企业在自有数据不出本地,模型效果不变,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进行联合建模,提升机器学习算法建模效率。在杨强的带领下,微众银行AI团队开源了全球首个工业级的“联邦学习”技术框架。

杨强已发表逾400篇关于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方面的论文,也因此荣获ACM/IEEE/AAAI/AAAS /IAPR/CAAI 等国际学术组织的会士称号。杨强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的会议,如IJCAI 2009,ACL 2009,SDM 2012,WSDM 2013,KDD 2015,CIKM 2017,AAAI 2019等被邀请做特邀报告。

社会兼职

  • 2010年, 任ACM数据挖掘大会程序主席(ACM KDD 2010 PC Chair)
  • 2012年, 任ACM数据挖掘大会主席(ACM KDD 2012, General Chair)
  • 2011年至2017年,任国际人工智能协会(IJCAI)常务理事(Trustee),2015年任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程序主席(Program Chair,IJCAI 2015)[19]
  • 2013年,任ACM智能推荐大会[20]大会联合主席
  • 2014年,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常务副理事长
  • 2015年,任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程序主席(Program Chair, IJCAI 2015)
  • 2016年,任国际人工智能促进会(AAAI)常务执行委员会委员(AAAI Executive Council)
  • 2017年,任IJCAI国际人工智能大会评奖委员会主席(Award Committee Chair of IJCAI 2017)
  • 2017年,任IJCAI国际人工智能大会理事会(IJCAI Trustee)主席
  • 2018年,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创会理事长、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与多位院士出席开幕式[21]

家庭

父亲杨海寿为中国天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著作

  • 《学术研究你的成功之道》[22]
  • "Crafting Your Research Future: A Guide to Successful Master's and PH.D. Degrees in Science & Engineering"[23]
  • "Intelligent Planning: A Decomposition and Abstraction Based Approach"[24]
  • "Constraint-Based Design Recovery for Software Reengineering: Theory and Experiments (International Serie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25]

参考来源

  1. . Bloomberg.
  2. . 香港科技大学.
  3. . 香港科技大学.
  4. http://bdi.ust.hk HKUST BIg Data Institute
  5. .
  6.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7. . AC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8. .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9. . [201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10. . [2017-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9). CSE HKUST
  11. .
  12. . 新浪财经. 2019-05-31 [2019-06-05].
  13. . ACM.
  14. . 人民网.
  1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5).
  16. .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17. . IAPR.
  18. .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
  19. .
  20. https://recsys.acm.org/recsys13/ ACM RecSys
  21.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2019-06-05].
  22. 凌晓峰、杨强.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2304319.
  23. Charles Ling, Qiang Yang. . Morgan & Claypool. 2012. ISBN 9781608458103.
  24. Qiang, Yang. . Springer. ISBN 9783540619017.
  25. Woods, Steven G.; Alexander E. Quilici、Qiang Yang. . Springer. 1997. ISBN 978079238067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