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摶秋

林摶秋1920年10月6日-1998年4月4日),台灣桃園區人,劇作家電影製片家電影導演。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曾為日本教師改名「林博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恢復原名,一生跨足戲劇電影、實業界。

林摶秋
导演
罗马拼音Lin Tuan-Chiu
昵称阿伯
别名林博秋、林翼雲、林傳智
国籍 中華民國
出生(1920-10-06)1920年10月6日
日治臺灣新竹州桃園街
逝世1998年4月4日(1998歲-04歲-04)(77歲)
臺灣台北
职业電影製片家、導演、劇作家
语言台語
教育程度 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
配偶邱寶月(1940年-1998年結婚)
儿女長女
次子:林嘉義
父母父:林添富
出道地点 日本
出道日期1942年
出道作品《奧山社》
相关团体玉峰影業公司

生平

林摶秋之父林添富經營謙記商行(大豹炭鑛事務所),負責台北地區8個礦場的運輸行銷事務,家境富裕。林摶秋1938年從新竹中學肄業後赴日升學,1942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學期間便熱衷觀賞戲劇,私下也嘗試劇本創作。畢業後隨即加入東京地區以領導「新喜劇運動」聞名的新宿紅磨坊劇團,成為在東京第一位台灣出身的專業劇作家,在1942年間並且一度在東寶影業支援電影攝製工作,奠定日後的製片事業基礎。

1943年初返台後,指導桃園青年團體雙葉會公演《阿里山》,隨後發表代表劇作《醫德》與《高砂館》,4月間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繼承因中日戰爭而中斷的新劇運動。9月推出《閹雞》、《高砂館》、《地熱》、《從山上看見的街市燈火》等劇,演出轟動一時。林摶秋一人負責這次公演所有劇目之編劇、導演工作;同時由於編、導技術成熟,當時劇評喻為「台灣新劇運動的黎明」[1],是台灣現代戲劇史上劃時代的演出。

1946年林摶秋與王井泉成立「人人演劇研究會」,原要出演《海南島》,但適逢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台灣省劇團管理規則〉實施嚴格的劇本審查制度,當局以該劇「主題晦暗」為由未讓其審核通過,林摶秋只得改為上演《醫德》與《》,並改名為「人劇座」重新送審才能演出[2]。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自此揮別劇壇,返鄉務礦。

1957年間台語電影攝製風氣初興,林摶秋於是籌組玉峰影業公司,並於鶯歌山區興建湖山製片廠[3],拍攝台語電影,不過電影創作卻因當時電影檢查制度,而有很大的限制。不久,玉峰影業就在台語電影整體的景氣下滑以及電視出現,而結束營運。林摶秋的電影代表作品有《阿三哥出馬》、《錯戀》《五月十三傷心夜》、《第六個嫌疑犯》等。

註腳

  1. 瀧田貞治. . 新建設. 1943年10月, 2 (10): 38.
  2. 施如芳等. . 聯經出版. 2017年10月11日: 473–474.
  3. 李泳泉. . 玉山社. 1998: 15.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