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琪卓越貢獻獎

楊士琪卓越貢獻獎英語譯名:)是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臺灣台北電影節舉辦的獎項,獎勵具有終身為電影事業貢獻的人士[1]。該獎項前身是楊士琪紀念獎卓越貢獻獎台北電影獎[2]

台北電影獎楊士琪卓越貢獻獎
Yang Shih-chi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2020年臺北電影獎
授予对象獎勵具有終身為電影事業貢獻的人士
日期每年6月
地点 臺灣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堂
国家或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主办单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市文化基金會
奖励台北電影獎獎座
首次颁发2017年
最近颁发2020年
当前持有詳見得獎名單
官方网站www.taipeiff.taipei
电视/电台转播
電視網路詳見轉播單位

歷史

1983年,中國影評人協會看完中央電影公司電影《兒子的大玩偶》後,寄信至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檢舉該部電影,稱戲裡萬仁執導的第三段《蘋果的滋味》有「醜化台灣人民」,因此要求中影公司刪剪四段相關內容,否則禁演。但萬仁在《聯合報》報社門口打電話找到支持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記者楊士琪,將該起事件報導出來。由於臺灣多家媒體也跟進報導該起事件,電影審查的主管單位在輿論壓力下收回修剪的成命,《兒子的大玩偶》得以上映未刪減的版本[1]

1984年,楊士琪因氣喘病發作辭世。1985年,導演楊德昌在他的電影《青梅竹馬》片頭,特地以中文黑底白字並加註英文字幕寫著「獻給楊士琪,感激她生前給我們的鼓勵。——製作全體同仁致敬」,全長六秒鐘。隨後,楊士琪前友人及電影界與新聞界的25位好友聯合倡議組成「楊士琪紀念獎工作委員會」,決定每年選出一位富有道德勇氣並努力開創新局、提升電影地位的傑出人士,頒給「楊士琪電影紀念獎」以資鼓勵,並彰顯楊士琪生前熱愛電影、勇於創新的精神[3]

歷屆得獎名單

年份 姓名 獲獎原因
2017
(第19屆)[4]
詹宏志 台灣新電影時期的實踐者[5][6][7]
2018
(第20屆)[8]
陳國富 肯定陳國富在臺灣電影產業拓荒、冒險及創新的精神[9][10][11][12][13][14]
2019
(第21屆)[15]
陳俊志 有著一顆柔軟又堅強的心,不光拍攝紀錄片為社會公義發聲,更挺身參與眾多社會運動,即使到了生命最後一段時間,仍不斷燃燒自己,把他的影像創作,像武器一樣帶到社運領域,為正義所抗爭。
2020
(第22屆)
江泰暾 自1970年代入行,至今累積了近50年的放映經驗,他為許多場館量身打造放映設備,完成許多困難的戶外放映活動,不但深受導演信賴,也為觀眾帶來高水準的觀影品質。

參見

參考文獻

  1. 胡幼鳳. . 醒報. 2017-07-12 [2017-07-17] (中文(繁體)‎).
  2. 胡幼鳳. . 醒報. 2017-07-12 [2018-04-24] (中文(繁體)‎).
  3. 【電影新訊】 楊士琪紀念協會將成立 存檔,存档日期2007-06-24.國立中央大學
  4. 2017 得獎名單.台北電影節
  5. 潘鈺楨. . 中國時報. 2017-05-19 [2018-04-24] (中文(繁體)‎).
  6. 江佩凌. . 中央社. 2017-07-15 [2017-07-17] (中文(繁體)‎).
  7. 何世昌. . 自由日報. 2017-07-15 [2017-07-17] (中文(繁體)‎).
  8. 2018 得獎名單.台北電影節
  9. 江佩凌. . 中央社. 2018-04-24 [2018-04-24] (中文(繁體)‎).
  10. 王丹荷. . 青年日報. 2018-04-24 [2018-04-24] (中文(繁體)‎).
  11. 洪文. . 東森新聞. 2018-04-24 [2018-04-24] (中文(繁體)‎).
  12. 楊絲貽. . 蘋果日報. 2018-04-24 [2018-04-24] (中文(繁體)‎).
  13. 蔡世偉. . 三立新聞網. 2018-04-25 [2018-04-25] (中文(繁體)‎).
  14. 潘鈺楨. . 中國時報. 2018-04-25 [2018-04-25] (中文(繁體)‎).
  15. 2019 得獎名單.台北電影節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