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道車魂:舊金山

極道車魂:舊金山(英语:)是一款以開放世界為主的動作冒險遊戲,由育碧回聲開發,育碧軟體發行,遊戲在2010年E3展正式公開,於2011年9月1日、2日、6日分別發行PS3與Xbox360版本[7]於澳洲、歐洲、北美[3],而PC版則是在9月27日[5]

極道車魂:舊金山
    类型開放世界, 動作冒險遊戲, 競速遊戲
    平台
    开发商Ubisoft Reflections
    发行商育碧軟體
    总监Martin Edmondson (creative director)[1]
    Craig Lawson (creative director)
    Mike Haynes (art director)
    Jack Couvela (art director)
    制作人Marie-Jo Leroux
    Chris Hadley
    Gary Ushaw
    Martin Oliver
    设计师Jean-Sebastien Decant
    Andrew Willans
    Dale Scullion
    Matthew Dunthorne
    Mark Sample
    Tom Boggis
    Justin Lim
    Richard Baines
    Jamie Smith
    编剧Ian Mayor
    James Worrall
    David Midgley
    音乐Marc Canham
    系列極道車魂系列
    模式單人遊戲, 多人遊戲
    发行日PlayStation 3, Wii and Xbox 360
    • 澳洲:2011年9月1日
    • 欧洲:2011年9月2日[2]
    • 北美:2011年9月6日[3]
    • 日本:2011年11月10日
    Microsoft Windows
    • 欧洲:2011年9月2日[4]
    • 北美:2011年9月27日[5]
    • 澳洲:2011年9月29日
    [6] Mac OS X
    • 全球:2012年3月8日

    遊戲介紹

    在本部作品中新增了創新的遊戲系統─車魂轉移(),簡單的來說就是透過靈魂出竅的方式來瞬間移動,而其中的構想就是來自於Google Earth[8],這個遊戲系統取代了2代的"重回根部"的系統,可以讓玩家不用再換車前得回到自己的車上,但開發商認為太多遊戲都擁有這個特色了,並認為「複製相同的機制並不是我們要的」[8][9],透過這個模式,玩家可以啟動任何任務。
    除此之外,遊戲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瞬間加速"模式,這個模式的原理就像彈弓一樣,拉得越長,彈出去的距離就越遠,當然也使用這個模式去攻擊車輛,遊戲還保留前部作品的"影片導演"模式,玩家可以分享自己錄製的影片並上傳到官方俱樂部(但之後這個俱樂部被移除)。[8]遊戲以60fps進行。[10]

    開發

    這款遊戲花費了將近5年的時間來開發[11]。在2005年東京電玩展官方宣布即將開發極道車魂的新作品。

    評價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X360) 81.02%[12]
    (PS3) 79.77%[13]
    Metacritic(X360) 80/100[14]
    (PS3) 79/100[15]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电脑与电子游戏8.5/10[16]
    Edge8/10[17]
    Eurogamer8/10[18]
    GameSpot8.0/10[19]
    IGN8.0/10.[20]
    英国PlayStation官方杂志8/10
    官方Xbox杂志英国8.0/10[21]
    VideoGamer.com8.0/10[16]
    Strategy Informer6/10[22]

    遊戲獲得許多正面肯定,其中的關鍵點就是創新的遊戲機制和多人遊戲,但是故事劇情卻被批為滑稽。PC版本被指出燈光效果比Xbox 360和PS3差[23]

    遊戲獲得Ripten所頒發的2010年E3展最佳競速類遊戲[24],同時也被Kotaku[25]和GameTrailers提名[26]

    而官方宣稱遊戲的銷售量已經超出了最新一季財務報表的預期。[27]

    參考資料

    1. . 2011-10-17 [17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4月3日).
    2. Yin-Poole, Wesley. . Eurogamer. April 19, 2011 [April 19,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1).
    3. . UbiShop. [July 2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8).
    4. . [11 August 2011].
    5. . [11 August 2011].
    6. . Steam. [2016-10-19].
    7. . [28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8. Smith, Jamin. . Videogamer. 15 June 2010 [15 June 2010].
    9. Donlan, Christian. . Eurogamer. 15 June 2010 [15 June 2010].
    10. Miller, Greg. . IGN. 14 June 2010 [15 June 2010].
    11. Alexander, Leigh. . Gamasutra. November 15, 2010 [2011-03-19].
    12. . GameRankings. [2011-08-26].
    13. . GameRankings. [2011-08-26].
    14. . Metacritic.com. 2011-08-26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8).
    15. . Metacritic.com. 2011-08-26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2).
    16. .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1-08-26 [2010-11-26].
    17. . Edge. 2011-08-30 [2011-08-30].
    18. . eurogamer.com. 2011-08-26 [2011-08-26].
    19. . gamespot.com. 2011-08-26 [2011-08-26].
    20. . Uk.IGN.com. 2011-08-26 [2011-08-26].
    21. . 2011-08-26 [2011-08-26].
    22. . [2011-08-30].
    23. . [2012-05-21].
    24. . Ripten. 25 June 2010 [30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8).
    25. Crecente, Brian. . Kotaku. 29 June 2010 [30 June 2010].
    26. . GameTrailers. March 24, 2010 [March 19, 2011].
    27. . Eurogamer.net. [10 November 20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