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流行语)
正能量,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使用並倡导的政治口號[1][2]。2012年被《咬文嚼字》[3]選為中國年度十大網路流行語[4]。对社会现实积极、正面的言論可被認爲是「正能量」,與之相反的言論則被成爲是「負能量」。
2013年鲁炜面向中國兩百萬餘宣傳工作人員,說明如何能正面引導公共輿論符合領袖期待,以在網路上傳達正能量;實例列舉的相關的熱門話題含經濟趨勢、價格控制、改革、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及收入分配[5]。
正能量心理,對個人心理健康和社會發展有利的說法,並沒有得到嚴格的科學研究支持,相反有不少反例。在南韓,有一條著名的大橋,叫麻浦大橋,平日有不少人士跳橋自殺,政府當局為了減少自殺風氣,在橋上寫上大量正能量的字眼及照片,結果讓自殺率升六倍。[6][7]
概念來源
2001年,日本学者江本胜出版单著《水知道答案》(水は答えを知っている),2009年译本引入中国,书中发明了“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概念。
2010年,山木教育集团前总裁宋山木侵害女员工案引发社会关注,宋山木侵犯一女员工前,说“你现在充满了负能量,我要帮你处理一下”[8]。此语在网上演变成段子,“你身上充满着负能量,需要我给你注入正能量”。
2012年,正能量被《咬文嚼字》选为中国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9]。
虽然物理學廣義相對論中有正能量定理[10],但是与政治含义毫无关系。在社会科学中,「正能量」一詞被用于翻譯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著作中的「luck factor」[11]。新华日报曾引用該書來結合恩格斯“行动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的启示[12]。
網絡與正能量
網絡名人與社會責任七條底線
2013年8月10日,由網信辦主任魯煒在北京主持的“網絡名人社會責任論壇”,邀請了潘石屹、薛蠻子等網絡微博名人參加,於8月18日作為中央電視台節目播出,而人民網發布了該論壇通稿,各新聞網站及傳統媒體被要求於顯著位置刊發此題名為《網絡名人共識共守“七條底線”》通稿[13],該通稿提及正能量一詞:
大家一致認為,網絡名人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傳播正能量。達成共識,共守‘七條底線’:一是法律法規底線;二是社會主義制度底線;三是國家利益底線;四是公民合法權益底線;五是社會公共秩序底線;六是道德風尚底線;七是信息真實性底線。 | ||
—— 人民網, 論壇通稿《網絡名人共識共守“七條底線”》 |
2013年8月14日,首都聯網協會發出倡議,全行業及網民都要堅守“七條底線”,網聚“中國夢”,積極傳播正能量,“引導全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並“將聯網打造成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13]。
多元社會和正能量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鄒東濤詮釋《》中有關社會主義和其他社會思潮與正能量的關係,認為該決定為發揮社會思潮的正能量指明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16]。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要繼續堅持,另一方面承認社會轉型下思想多樣性,而不輕把社會思潮作異端排斥。
北京日报评论部副主任毛晓刚則指出,在多元舆论生态下党报评论應「引导正确舆论,在多元价值下凝聚最大共识」做為「当前党报评论传播‘正能量’的紧迫任务和核心依归」,並在「设置正向议题和议程、坚持科学认识论、坚持主流价值观、体现服务性、增强二次传播」五面向进行思考和政策建议。[17]
参考文献
- voachinese. . voachinese. 2014年11月8日 [2014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8日) (中文(中国大陆)).
- 新华网. . 新华网. 2013年11月28日 [2014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28日) (中文(中国大陆)).
- 张中江. . 中国新闻网. 2012年12月30日 [2014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8日) (中文(中国大陆)).
- Shi Jiangtao. . SCMP. 3 January 2013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英语).
- Tom Phillips. . Shanghai. 1:18PM GMT 18 Jan 2013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8) (英语).
- 韓「生命之橋」廣告防自殺 自盡者反倍增
- 被高自殺率困擾的韓國
- . 搜狐新闻. 2010年05月23日 [2020-06-15].
- . 多維新聞.
- Edward Witten. (PDF).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1981, 80 (3): 381–402.(英文)
- Richard Wiseman. . Miramax Books. 18 August 2004 [2014-05-20]. ISBN 978-1-4013-59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7) (英语).
- . 新华日报. 2013年11月5日 [2014年5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0日) (中文(中国大陆)).
- 看中國. . 看中國. 2013年8月18日 (中文(香港)).
- VOA卫视媒体观察. . VOA卫视媒体观察. 2014-10-17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8) (中文(香港)).
- 宋心蕊、赵光霞. . 人民网. 2013年8月12日 [2014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28日) (中文(中国大陆)).
- 鄒東濤. . 人民論壇雜志. 2014年10月23日 [2014年11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9日) (中文(中国大陆)).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這就為積極駕馭社會思潮,充分發揮社會思潮的正能量指明了方向,為擺正主流意識形態同各種其它社會思潮的關係確立了一個基本立場。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另一方面又要承認在社會轉型的新形勢下人們思想觀念的多樣性,而不簡單地把社會思潮當作異端排斥。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體系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以寬闊的胸懷在對話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進而使社會主義文化既能堅持核心價值體系健康穩定地發展,又在思想文化豐富的多樣性中充滿活力。
- 毛晓刚. . 中国记协网. 2014年6月 [2014-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