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前身《反对黄沙会》,于1940年10月,由当时驻扎在此地的文工团两位年轻的团员李林[1]和阮若珊[2]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歌词为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曲调是他们根据逃荒到东北山东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3]、李广宗[4]、王印泉[5],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将一首他们搜集的民间传唱的无名民歌,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美好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传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此歌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东引起了轰动。

影响

此歌首唱人是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1953年在山东演出引起了轰动。1964年,歌唱家韦友琴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地区民歌调演”上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受到了陈毅等首长的称颂,后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从此,这首歌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群众盛赞“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成了久唱不衰的红色经典歌曲。

注释

  1. 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
  2. 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
  3. 李锐云时任音乐队长
  4. 李广宗曾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长
  5. 王印泉曾任山东音协副主席,和李广宗等著有《山东民歌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