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龍屬

沉重龍屬屬名:,意為「沉重的蜥蜴」)是一屬白堊紀晚期的岩盔龍類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南美洲巴塔哥尼亞中北部。

沉重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後期, 95–90 Ma
PreЄ
Egidio Feruglio古生物博物館的沉重龍骨架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演化支 板龙类 Plateosauria
演化支 大脚类 Massopoda
演化支 蜥脚型类 Sauropodiformes
演化支 近蜥龍類 Anchisauri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沉重龙类 Gravisauria
演化支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演化支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演化支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演化支 巨龍形類 Titanosauriformes
演化支 多孔椎龙类 Somphospondyli
演化支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演化支 真泰坦巨龙类 Eutitanosauria
演化支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属: 沉重龙属 Epachthosaurus
Powell, 1990
模式种
斯氏沉重龍
Epachthosaurus sciuttoi

Powell, 1990

發現與命名

模式種斯氏沉重龍E. sciuttoi)由Powell於1990年敘述。[1]歸入該種的標本在被命名為新屬之前最早曾由Powell歸入南極龍未命名種Antarctosaurus sp.),然後又被歸入至輝煌銀龍Argyrosaurus superbus)。[1]

正模標本編號MACN-CH 1317包含一個不完整的後部脊椎。[1][2]副模標本編號MACN-CH 18689包含六個關節仍連接的尾椎、部分薦骨、右髂骨的恥骨柄碎片。[2]

另一個接近完整的標本編號UNPSJB-PV 920被歸入沉重龍,是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邱布特省巴侯巴瑞爾組脊椎動物計畫的野外考察活動中由研究人員挖掘出土。該標本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泰坦巨龍類骨骼之一,包含一個完整、保存良好且關節連接的骨骼,僅缺少顱骨、頸部、四或五節連接頭骨的頸椎、以及後段尾椎。[2]

敘述

骨架模型,位於捷克布拉格國家博物館

沉重龍的獨有衍徵包含:中段背椎及尾椎具有獨特關節突起由下椎弓突向腹側延伸、高度發育的椎骨上關節突椎板、棘骨幹椎板從背面向側面突出的突起、1-14節尾椎的下椎弓突-下椎弓凹關節、以及趾骨函數為2-2-3-2-0。沉重龍與其他泰坦巨龍類的共有衍徵包含:尾椎的腹側擴張後中骨幹椎板、6節薦椎、薦椎神經棘上方的骨化韌帶或肌腱、前凹的前段中段及後段尾椎中心具發育良好的遠端關節髁、半月形胸板側前方的稜脊、肱骨近端緣及近端方形突起、未骨化的腕骨、大幅減少的手部指骨、幾乎水平向外側前方擴張的髂骨預臼突起、恥骨近端長於坐骨、以及橫向擴張的坐骨。

分類

另一種頭骨版本的骨架模型

沉重龍因前凹尾椎而被視為最基礎的泰坦巨龍類。[2]

以下演化樹顯示出沉重龍在泰坦巨龍類的位置:[3]

泰坦巨龍類

布萬龍

安第斯龍

銀龍科

銀龍

潮汐龍

風神龍科

詹尼斯龍

風神龍

Santa Rosa未命名物種

南極龍科

伊希斯龍

阿拉莫龍

後凹尾龍

南極龍

阿根廷龍

埃及龍

沉重龍

納摩蓋吐龍科

細長龍

薩爾塔龍科

以下由Mocho等人(2019)建立的演化樹則將沉重龍放入岩盔龍類而非基底泰坦巨龍類:[4]

岩盔龍類

馬拉威龍

沼澤巨龍

羅韋科巨龍

沉重龍

後凹尾龍亞科

阿拉莫龍

後凹尾龍

薩爾塔龍亞科

內烏肯龍

洛卡龍

薩爾塔龍

細長龍科

細長龍

吉普賽龍

葡萄園龍

博納巨龍

掠食龍

納摩蓋吐龍

風神龍亞科

岡瓦納巨龍

風神龍

林孔龍類

林孔龍

穆耶恩龍

博妮塔龍

隆柯龍類

門多薩龍

富塔隆柯龍

古生態學

沉重龍來自白堊紀晚期的巴侯巴瑞爾組,年代為晚森諾曼階至早土侖階。同一地區的其他物種包含蛇頸龜科BonapartemysProchelidella阿貝力龍科怪踝龍、一個未鑑定的食肉牛龍亞科[2]鳥腳類獨孤龍南方稜齒龍、泰坦巨龍類的德魯斯拉龍似傾齒龍薩米恩托龍虛骨龍類安尼柯龍[5][6]

參考資料

  1. Powell, J. . Actas del Congreso Argentino de Paleontologia y Bioestratigrafia. 1990, 5: 125–128.
  2. Martínez, R.D.; Giménez, O.; Rodríguez, J.; Luna, M.; Lamanna, M.C.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4, 24 (1): 107–120. doi:10.1671/9.1.
  3. Klein, N.; Sander, P. M.; Stein, K.; Le Loeuff, J.; Carballido, J. L.; Buffetaut, E. Farke, Andrew A , 编. . PLoS ONE. 2012, 7 (5): e36907. PMC 3353997. PMID 2261584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6907.
  4. Mocho P, Páramo A, Escaso F, Marcos-Fernández F, Vidal D, Ortega F. 2019. Titanosaurs from Lo Hueco (Campanian-Maastrichtian) reveal n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European titanosaurs, pp. 111. In: The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ed.), 63rd Annual Meeting, 15th–21st December 2019, University of Valencia, Spain, Programme Abstracts, AGM papers
  5. Martínez, Rubén D. F.; Lamanna, Matthew C.; Novas, Fernando E.; Ridgely, Ryan C.; Casal, Gabriel A.; Martínez, Javier E.; Vita, Javier R.; Witmer, Lawrence M. Joger, Ulrich , 编. . PLOS ONE. 26 April 2016, 11: e0151661. PMC 4846048. PMID 27115989. doi:10.1371/journal.pone.0151661 PLOS One.
  6. 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olska, H.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00–400. ISBN -0-520-24209-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