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清真寺

1914年,中華民國湖北、山東、河南、安徽的穆斯林貧民來到上海公共租界做工,居於小沙渡路(1943年汪精衛易名西康路至今)一帶,湖北穆斯林在藥水弄設立臨時禮拜堂。1922年藥水弄內建成清真寺,初名為小沙渡回教堂,後更名藥水弄回教堂,捐助者包括富商金质庵马乙棠蒋星阶上海清真董事會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後,1945年清真寺重修,並更名為滬西清真寺,主持重修者包括中国驻埃及公使馆秘书馬天英(山東回族)。[1][2]

沪西清真寺
上海
基本
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普陀區常德路1328弄3号
坐标31°14′33.7″N 121°26′04.7″E
宗教遜尼派
建筑详情
建筑类型清真寺
奠基1914
竣工1922 (原址)
1992 (現址)
詳細規格
穹頂6
宣禮塔1
宣禮塔高度25米

沪西清真寺是位於中國上海一座清真寺,曾搬遷。

文革上海期間此寺廟遭遇不詳,1979年才得以恢復宗教工作。[1]1990年,清真寺因藥水弄(西康路)區域舊區改造而搬遷,今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普陀區常德路。1992年4月,搬遷後重建的清真寺落成,名稱仍為滬西清真寺[2]

历任教长

历任教长有马少山马国兴撒焕亭买俊三王笃生张朝真马人斌沙春华。1992年起,白润生任沪西清真寺教长,杨振华任该寺管理委员会主任。[1]

相關條目

  • 上海回族商人

參考資料

  1.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记事下限至1998年)
  2. . 侯龙其主编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第133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