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滨镇

浮滨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1] 浮滨镇地处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中部,东经116°56′29″,北纬23°52′56″,位于黄冈河中游西侧,东接浮山镇,北连汤溪镇,西与潮安县凤凰镇、文祠镇、湘桥区意溪镇交界,南与樟溪镇毗邻,总面积159.02平方千米,辖下村委会32个,林场1个,散居96个自然村,总人口25298人(2017年),共有耕地面积17808亩,山地面积20万亩。 浮滨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1974年在浮滨桥头村塔仔金山墓葬群发掘的300多件文物,经鉴定,为中国商周时代古越族珍贵文物,印证了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为这片土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后经专家们多方考证认定,由潮汕及福建闽南等地出土的文物,多与浮滨出土文物的文化类型相同,而以浮滨文物最具代表性,故统称为“浮滨文化”。

浮滨镇
概览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级行政区饶平县
行政区类型行政建制镇
行政区划代码44 51 22 110
村级区划单位数32
- 社区0
- 行政村32
地理、人口、经济
坐标23°50′50″N 116°51′48″E
总人口18,308
电话区号+86 (0)768
时区UTC+8北京时间

歷史沿革

浮滨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塔仔金山的“商周墓葬群遗址”验证远古时代就有人在这里谋生。明朝时期称弦歌都东洋堡大榕社,清朝時期因為避康熙帝名諱改稱元歌都东洋堡大榕社(大榮社或稱大英社)。浮滨在饶平县境中部、黄冈河中游西侧,原名浮墩,20世纪30年代称浮滨。1926年始建浮滨圩,因圩场紧靠黄冈河之大榕溪、小榕溪、中榕溪汇合处,又坐落浮山圩西侧,故名浮滨圩,后成地域名称“浮滨”,民国期间称为浮山区西四乡,建国后始称河西区,1951年属饶平第四区,1956年称浮滨乡,1958年拼入浮山公社,1961年成立浮滨公社,1973年拆出坪溪公社,1974又拆出新安林场,1983年称浮滨区,1986年称浮滨乡,1992年称浮滨镇至今。2002年合拼坪溪镇、2004年合拼新安林场。浮滨辖区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治安稳定,社会和谐。

行政区划

浮滨镇下辖以下地区:[2]

新埔村、大新溪村、土坑村、宫边村、石槽村、黄正村、柘林村、虎头山村、欧阳山村、寨上村、大榕村、中段村、麦园村、荆山村、五祉村、桥头村、德业村、溪楼村、宫下村、大榕铺村、三红村、上社村、岭头村、夏校村、东里村、古山村、葛埔村、坪峰村、径楼村、下安村、沃潭村和排江村

浮濱文化

浮滨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1974年省博物馆和县文化局在浮滨桥头村塔仔金山墓葬群发掘的300多件文物,引起了国学大师饶宗颐等考古学专家和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经鉴定,为我国商周时代古越族珍贵文物,印证了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历史,也为这片土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后经专家们多方考证认定,由潮汕及福建闽南等地出土的文物,多与浮滨出土文物的文化类型相同,而以浮滨文物最具代表性,故统称为“浮滨文化”。

姓氏源流

胡姓, 始於任夫公,为闽始祖胡贤公派下(今泉州惠安),开饶始祖为任夫公自宋代福建漳州龙溪迁入迁饶平大榕社(饶平浮滨宫下),创饶平浮濱胡姓,由闽南话改讲潮汕话。 十四世任夫:英公四子,於宋代迁饶平大榕社(饶平浮滨宫下)(创饶平新埔、丰顺新池、潮州、台湾支派)。 (注:台湾分布桃园、彰化永靖、南投县、嘉义)。

陈姓, 为开漳始祖元光公派下(今漳州市区),裔孙 陈木苑 开饶始祖於元末明初时期由闽入饶平大榕社,第十世陈智可 康熙末年自饶平大榕迁台居彰化永靖。清末已经无陈姓居民居住。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平漳入潮,大大加速了潮地居民的汉化进程。随陈元光平乱的58姓移民,构成了潮汕民系的主干之一。饶平陈姓大多為開漳聖王(北廟派、北陳)派系,皆自诏安县、云霄县迁入。潮汕地区的陈姓人,大都认陈政之子为开基祖。如《饶平县志》谓:“入饶陈姓居民多为唐代开漳始祖陈元光派下”。

杨姓, 浮滨大榕以前称古榕,福建寧化石壁杨氏始祖用蕃公,派下七郎,生一子四十一郎迁大埔。开饶始祖饶平杨敬榕於明末清初由大埔百侯迁饶平大榕社,子孫住中段村、黃正村等,大埔杨氏源于宁化石壁杨边村。

刘姓, 始祖开七公, 南宋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六世祖文和公,初居饶平元歌都新安寨,今饶洋赤棠村。八世祖 长子:百一郎公,派下迁饶平樟溪,浮墩,大榕等处。

張姓, 明初張氏先祖启盛公从福建石壁村迁入广东大埔县,后迁于饶平县上饶鎮乌石村;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3),启盛公第三代孙张逢孙从上饶乌石村迁浮濱鎮开祖创业。入乡随俗,语言从客家话改为潮州话。后嫡系分支分居浮濱鎮大榕铺村、大新溪村等村。

黃姓, 黄文夔,字昌瑞,讳天祥,固始人,唐元和間任漳州路雲霄總管,道經蘇州之九街,娶趙氏,生蘇祖;抵于漳之篁坑,娶林氏,生漳祖;游于潮之三饒,娶杜氏,生潮祖,后定居江东篁坑(今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镇)。黄文夔生三子,长子传度,居苏州,为苏派祖;次子传护,居漳州篁坑,为漳派祖;三子传保,居潮州,为潮派祖,三派因之称为“三黄”。三黄派也因黄文夔曾祖、同知枢密院事黄杰称“黄杰派”,于漳州亦称篁坑黄氏。这一派立黄建饶为始祖,道韵黄氏开基祖为漳州篁坑黄氏传护公十代孙黄建饶,於元朝延佑元年(1314年)由福建漳州篁坑只身迁徙入粤,娶燕坑姜氏妈,有子三个,名光裕、光华、光烈,定居海阳元歌都道韵乡。今三饶黄氏,多为光裕公的后代。明朝末年,其先祖黄肖公从三饶乌洋南新南联道韵的派系迁入浮滨镇下安村,古以霞安为乡里名。

谢姓, 开饶始祖 谢福全于元末明初间,从福建漳州小靖(今诏安秀篆)迁移海阳,开创横溪(今饶平新丰镇)。福全派下有饶平黄冈联饶樟溪新圩、钱东、高堂、大埕潮安澄海潮阳、普宁、丰顺等。

巫姓, 明朝隆庆年、万历年间,一巫氏裔孙由福建石壁村迁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濚西下寨巫厝,今传17代。 下寨巫厝有裔孙于清朝派往饶平县浮滨镇五祉村。

羅姓, 罗氏永彪公,文学出身,官至福建汀州太守,转升本府道而终。裔孫公明公,居福建漳州府平和县长乐乡,公明公後裔居平和长乐平和大溪詔安、饒平、海陽(今潮安)、大埔楓朗、赤米埔(今湘橋區锡美村)、大榕(今浮濱)、五节(今浮濱五祉)、浮山漳浦、小榕(今饶平东山鎮)、军寨(饒平高堂鎮)、黄冈(饒平黄冈镇)、海豐等处。

巫許姓, 開基祖許大安,祖出開漳副將許天正,許天正(今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镇)第十二世許烈,祖居南诏(今福建詔安縣),分派潮州山前鄉(今汕頭市澄海),許烈又五世宋駙馬許玨,許玨又八世許君輔派分澄海縣隆都鎮樟樹下鄉,許君輔又五世許大安。許大安兄弟四人,大安居四。南宋末年時世亂,饒平澄海縣隆都鎮樟樹下人許大安避居饒平縣浮濱鎮五祇巫厝姑丈家娶謝氏,同祖妣謝氏媽移創坪溪鄉(今浮濱)子孫住大厝、后厝、新厝、永聚围、长沟、田角美(田美厝)。

林姓, 源自福建漳州平和龍頭林氏。十五世万宠公,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居莆田北螺村。三子昌公,昌公字茂吉,乃万宠公第三子,官兵部司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于唐贞元间明经及第,官沣洲司马(后追赠中宪大夫)。唐太和年间归隐后,迁居仙游游洋,游洋林萍传十七代孙廷玉,名奇,生三子和义。和义移居漳浦县东庵路下社,为路下林始袓,生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四子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二子伯川。伯川原配彭氏生長子日隆,后裔分衍安厚镇龙头、饒平新塘西石、新塘頂厝、浮山石壁、浮濱徑樓、潮安鳳凰、山質湖等处。

邱姓, 北宋中期,邱烋秀由河南光州固始,迁居福建莆田,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邱氏先祖从福建泉州南安岩田乡(溪美镇)迁入今饶平县三饶镇,后嫡系分支分居浮濱鎮于五节村,明朝中叶变为五趾,后因该地住有黄、邱、胡、巫、罗五个姓氏乡民,彼此和睦相处,相互依存,共同开发,荣辱与共,建筑了五处象征性楼寨——五聚楼,有识之士便把五趾改为五祉,沿用至今。

王姓, 饒平中部王氏來源有二派均為惟和公支派,王氏讓公居泉州開元寺曹巷,長子坦公宋初以事攜幼子萬璧窠居漳浦九都續移饒平黃岡,後移海陽縣登瀛(今潮安歸湖鎮)。庚一公復移饒之饒平海山黃岡,下至五世孫惟誥、惟修、惟和、惟精、惟一、惟平、惟志,和因倭亂奉母秦氏偕其弟兄,避於鳳凰山之東坑尾名為王厝島。王惟和次子師全號東軒,移饶平東山鎮。王惟和之第4代孫王安祿派居饒平縣中部地區開創夏发村(今浮山鎮东官村),惟和公派下迁饶平東山浮山,大榕(今浮濱)等处。

朱姓, 宋代朱熹,字元晦,謚文,為紫陽派祖(朱氏76世),祖籍江西,生於福建龍溪城外毓秀峰下,后入籍福建南平建阳考亭。派下遷漳州漳州東山平和、潮州饒平等。福建平和朱氏开基祖为朱熹曾孙朱濂,生于福建建阳考亭,官至宋末太师相,宋末元初因避兵乱迁平和县霞寨鎮大坪,而后又迁九峰鎮定居开基。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五世孫 朱灼上,字亞相,號三郎 由福建平和县迁至龙虎坑或稱老虎坑(今饶平东山镇),子孙衍小榕坪、浮山、大榕、澄海、潮州、海陸豐、台灣(苗栗通霄、台中、雲林)等處。

吳姓, 吴大成南宋“渐山七贤”之一,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八角井,遷福建省漳州诏安县梅洲吴氏开基祖,妣追封恭人晋封宜人赠孺人陈氏,饒平中部吳氏皆为吴大成派下。長子吴奋龙後裔居于福建漳州漳浦县,漳州南靖县西南山坳,福建漳州平和县,饶平县螺坑(今东山镇)、小榕、浮山、大榕(今浮濱)。五子吴乘龙于南宋嘉定九年(公时年31岁)携二子移居广东海南,至明宣德元年,大成祖第十一世孙吴素朴(时年十岁)由其父携带东移饶平县塘边(即长彬)定居,後裔居浮山、浮濱、樟溪等处。

李姓, 始迁祖肇初公讳化,福建莆田白沙乡人。南宋末年,元兵犯境,肇初公倡义兵守御,后莫能支,避祸至潮州府海阳郡鹳巢乡,历五世至鹳巢李氏始祖平原公,开基四大房头,长房开基龙湖镇市头,四房开基潮阳洪洞,二房三房居鹳巢乡形成八社,其后四大房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後裔居汕头潮阳雷州乌石港、饶平坪溪(浮濱)、庵埠以及周边的上社、凤凰大山前畔李村澄海李厝宫村等,渐成内外各地超二万人的大族。

周姓, 始祖周敦颐由“浙江温州府沿甄江入福建建甄,而达莆田,後裔周梅岗 元末自福建漳州龙溪入饶,居饶平浮濱东里,後裔居龙溪、诏安、饶平、海阳。

郭姓, 北宋郭球从漳州漳浦牛角沟入潮州,生三子:二十六郎、二十八郎、二十九郎,后分支饶平、饶平坪溪郭厝、浮山,湯溪、拓林、潮安庵埠、潮阳南阳、普宁林惠山、澄海郭厝、揭阳榕东、揭西棉湖、郭厝园等,都是郭氏一族之嫡传。

本地語言

浮滨镇地區現已潮州話為主要語言,本地居民应为闽南、潮汕、客家移民混居,语言初期应为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交互使用,后期则同化改讲潮州话。

饶平口音与其他潮汕地方区别明显。中南部沿海口音较轻,较接近闽南话。饶平潮州话听起来语感跟福建闽南话比较接近,也许是饶平接近福建,受到漳州音调的影响。

信仰風俗

三山国王宫, 位於浮滨镇宫下村,它由宫下、宫上、十四江、含尾、坑内、马脚寮6个自然村组成。该村交通方便,宫下原名兴夏,寓意华夏兴旺,后因村东北面山坡建有三山国王宫。

营娘娘, 每年二月初,浮滨镇古榕十八乡杨氏的乡众会轮流到虎头山请虎岭娘娘出游乡社,巡游至二月末。

迎老爷, 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老爷”在潮汕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


浮滨镇土坑村的村民信奉土地爷菩萨灶公关公等神明。春节过节时会杀鸡宰鹅,鸡鸭鹅三脚必齐,其中以狮头鹅最受欢迎,另外还做甜桃粿,甜桃粿以绿豆做陷;元宵节和冬至是小春节,杀鸡鸭鹅,端午节当地的孩子们脖子上挂着三五个粽子,当地的孩子在端午节当天中午十二点准时下河洗澡,与龙相会;七月十五也是祭拜祖先,但不扫墓,只在家里祭拜;中秋节月饼以当地的绿豆沙饼为主,还有当地特产的薄饼,还有米糕等过节食品,而冬至是吃汤圆。

浮滨镇桥头村 正月营老爷。桥头村的营老爷三山国王,这些都是大多潮汕人共有的成长记忆。三山国王,其为明山、巾山、独山三山之神。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