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書帶蕨

海南書帶蕨,是書帶蕨屬的一個物種,原分布於中國海南省(三亞、白沙、陵水、儋縣、樂東)、雲南省(河口)及越南北部[1]

海南書帶蕨
海南書帶蕨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纲: 真蕨綱 Polypodiopsida
目: 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科: 书带蕨科 Vittariaceae
属: 书带蕨属 Haplopteris
种: 海南書帶蕨 H. hainanensis
二名法
Haplopteris hainanensis
(Carl Christensen) E. H. Crane, 1997
台灣產海南書帶蕨發現處:台北市軍艦岩-2005年
台灣產海南書帶蕨幼苗-2003年
台灣產海南書帶蕨孢子囊-2003年

2003年李榮文在台灣台北市北投唭哩岸山進行生態總體調查發現共約130株海南書帶蕨孢子體聚落。2005年高卉、張憲春等依據1995、1997年Edmund H. Crane對書帶蕨科的研究成果[2][3],將中國蕨類分類原為書帶蕨科與車前蕨科合併成書帶蕨科,原有的Vittaria成員應屬Haplopteris[4],因此海南書帶蕨的學名更動為 Haplopteris hainanensis (C. Chr. ex Ching)[5][6]

台灣

2003年8月,李榮文進行唭哩岸山生態總體調查時,發現海南書帶蕨族群。當時普調全區發現孢子體植株總量約130餘株,其後因天災、動物、人類不當採集等危害與自然老死,至2006年6月底只剩50餘株。至2007年底,因盜採嚴重,成熟植株剩下不到十株,有滅種危機。2008年普調生長海南書帶蕨配子體岩壁約3平方公尺。

該地區海南書帶蕨苞子體個體附生岩壁苔蘚層或桫欏(筆筒樹)基部上,比旁邊的姬書帶蕨個體耐旱。配子體密生附生岩壁上,條件適合處密生孢子體,少許可長大成株形成孢子體聚落。孢子體幼生期只長營養葉,成熟後才長孢子葉,初熟個體營養葉與孢子葉共存,老熟體只剩細長孢子葉,枯萎葉片宿存不掉落。營養業葉形湯匙狀,長約1-7公分,每年初春新抽營養葉2-3片。個體成熟後開始長孢子葉,初生孢子葉葉形半湯匙與線形狀,長約10公分。孢子囊群著生在葉片後半段。成熟孢子葉線形,寬約0.5-1公分,長約10-35公分,孢子囊群分布葉背兩側近葉緣深陷凹槽中,每年初春(約2-3月)抽新孢子葉1-8片,新孢子葉紅色,清明前後轉綠色逐漸長出孢子囊群。與中國產海南書帶蕨植株附生於蒲葵樹幹上不同。少數昆蟲會啃食海南書帶蕨嫩葉,已紀錄到有蝗蟲類等,屬雜食性昆蟲,尚未紀錄到以海南書帶蕨為寄主植物之昆蟲。

早在1995年,劉以誠等人曾在台北市劍潭山西向岩壁臥龍崗裸露岩壁發現疑似海南書帶蕨配子體與幼生孢子體。此處岩壁於2008年實地觀察沒有發現成熟營養葉與孢子葉個體,長有配子體岩壁約1.5平方公尺。

初步判斷海南書帶蕨的孢子隨著在越南或中國南方發展之強盛熱對流雷雨包,經強盛西南氣流輸送台灣北部降水落地後萌芽生長。[7]

参考文献

  1. 中國植物誌
  2. . [2007-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4).
  3. E . H . Crane, Syst. B ot. 22: 514 . 1997
  4. 根據2003/8-2006/6西北太平洋氣候區氣象推估,李榮文,20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